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消化不良”的危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依赖国有银行来推动经济增长,提供大量信贷。然而,随着不良资产的积累,银行的“消化系统”似乎出现了问题。虽然在表面上,中国的银行看似健康,但隐秘的金融困境无疑令人担忧。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总额为3.3万亿人民币,约合4600亿美元。这一数字占其总贷款的比例并不高,甚至不足4%。
然而,深入分析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看似良好的统计数据后隐藏着更大的金融隐患。尤其是房地产领域的不良贷款,研究机构GavekalDragonomics的估计甚至超过1万亿美元。 尽管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中国金融体系的崩溃几率依然很低。中国的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无论是规模还是政策支持,都不可能轻易倒下。过去几年,监管机构和银行高管们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管理不良贷款问题,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尽管这个系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仍然能够运作。 当前的不良资产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贷款通常被视为最不棘手的。这些平台是地方政府为了基础设施项目而设立的数千家实体,其债务去年达到8.5万亿人民币。由于这些贷款的政治敏感性,银行没有选择,只能在到期时不断续贷。例如,位于贵州省的Zunyi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便获得了一笔20年期的20亿美元贷款,并且利息减半。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是失败的,但这样的财政安排无疑侵蚀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第二类资产是银行试图通过出售、拍卖或证券化来处理的债务。
由于中国的破产程序仍然不够健全,限制性措施和漫长的法院判决使得直接将毒性贷款转售给以国有投资公司为主的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例如,中国渤海银行计划以高达40%的折扣出售价值290亿人民币的资产,这将对其2023年的盈利造成重大影响。 最后一类贷款则是银行尝试自行收回的债务。去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减记总额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部分银行,例如平安银行,已经增强了自身的收款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处理逾期的信用卡和抵押贷款。 然而,尽管通过偿还、出售和减记等操作,中国的银行业仍未能从困境中走出。
由于信贷需求低迷、利率下调以及政府要求银行向战略性行业倾斜的背景下,银行的盈利能力正遭受挤压。根据Visible Alpha的预测,今年,四大银行及其他一些主要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将降至1.4%,而2019年时还超过2%。这意味着其股本回报率也将从10%下降至8.6%。 在这场金融“消化不良”的危机中,地方商业银行的境况尤其严峻。作为中国银行资产的14%,这些银行不仅盈利能力低下,而且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能需要通过债券发行来进行大规模的资本重组。
更大的 проблем是,北京的经济规划者需要如何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继续推动经济发展。过去二十年,中国依赖投资驱动增长,而如今这一模式已不可持续。因此,政府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中可能会更加注重内需,试图激活消费者的购买力。 尽管中国经济曾经依赖信贷推动发展,但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需要转向更加可持续的消费驱动模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风险必须引起重视。如果消费者无法填补这一空缺,经济将进一步放缓,坏账率也可能水涨船高,从而导致银行业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综上所述,中国的银行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虽然目前系统的崩溃可能性较低,但许多暗流正在悄然涌动。为了解决这个“消化不良”的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推动金融结构的深化改革。例如,进一步完善破产法则,提升资产管理公司的实力,以及加大对小型及地方银行的支持力度。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中国的金融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发展。而对于投资者和消费者而言,警惕这些潜在的风险,将有助于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更加稳妥的投资选择。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将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