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元表现强劲,美元指数达到两个月来的高点,市场对美联储即将降息的预期明显减弱。美国经济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尤其是在劳动市场和通胀数据方面,令投资者重新审视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可能性。美元作为全球首要储备货币,其汇率波动往往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健康状况和美联储政策立场的预期调整。当前,美元走强与美国多项经济数据超预期表现息息相关。首先,最新公布的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小幅上升,仅增加一千人至21.8万人,低于市场预期的22.4万人,显示劳动市场依然保持坚挺。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市场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其持续低位暗示劳动力需求旺盛,企业招聘热情未见减弱。
其次,美国6月份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数据表现分化,收入增幅达到0.3%,超出0.2%的预估,反映出居民收入稳健,消费能力增强。然而个人支出增速稍显逊色,仅增长0.3%,略低于市场预期的0.4%,表明消费者支出意愿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依然积极。更令市场关注的是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同比上涨2.8%,超过了2.7%的预期。这是美联储最为关注的通胀指标,显示价格压力仍然存在,虽然总体通胀有所缓和但未达到舒适区间。此外,就业成本指数的上升幅度也超出预期,第二季度录得0.9%的涨幅,高于0.8%的预测,说明用工成本上涨可能继续传导给商品和服务价格,捆绑着通胀风险。另一重要经济指标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7月份跃升至47.1,远高于42的预估,创下四个月以来新高,反映制造业活动回暖和商业信心提升。
结合这些强于预期的数据,市场重新审视美联储的政策前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表达对美国就业市场稳健的信心,明确表示目前货币政策依旧处于适度紧缩状态,且考虑到由关税引发的潜在通胀压力,降息可能并非当务之急。此言论直接抑制了市场期待9月出现25个基点降息的热情,联邦基金期货数据显示此种降息的概率降至40%,10月会议的降息预期更进一步降至36%。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元因其较高的利率优势以及避险属性受到青睐,资金流入美元资产,推高美元指数。除经济数据外,最新的贸易政策动态也影响着美元走势。美国总统宣布将对来自韩国的进口商品征收15%的关税,且正与台湾双方接近达成贸易共识,此外对泰国和柬埔寨的贸易协定谈判推进也显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依然明显。
贸易壁垒的扩大往往带来通胀压力上升,进一步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立场,同时强化对美元的需求,因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健。欧元区方面,尽管汇率兑美元有所反弹,但涨幅受限。欧元区6月份失业率保持在6.2%的历史低位,显示该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然而,德国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放缓,创十个月以来最低水平,令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基调,削弱了欧元的上行动能。美元与欧元等主要货币的相对强弱关系,亦反映出全球经济政策分歧和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变动。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方向将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数据表现,更在于对全球经济环境、地缘政治风险和内部金融稳定因素的综合评估。
当前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出强劲基础,劳动市场持续紧俏以及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均是美联储保持谨慎的理由。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接下来的就业报告、通胀数据以及美联储官员的言论,以及时调整预期。总的来看,美元的强势不仅是对美国经济韧性的认可,也是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路径重新评估的结果。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美元作为避风港货币的地位短期内难以动摇。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关注美元走强趋势背后的深层经济和政策逻辑,才是把握未来市场机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