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日益流行的背景下,银行如何能够有效参与这一市场一直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长久以来,关于银行是否能够提供加密货币相关服务的指导并不明确。直到2025年3月7日,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发布了新的解读信件(IL 1183),为银行进入加密货币市场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 OCC的IL 1183信件,建立在早前的IL 1170的基础上,确认国家银行可以在安全的基础上提供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服务。这标志着监管机构对银行参与加密货币市场态度的重大转变。IL 1170虽然在2020年公布时曾为银行提供了一定的指引,但在过去的四年里,受限于监管环境的变化,银行在执行这些指导时总是面临困惑。
在新的解读信中,OCC强调,银行在提供加密货币服务时,必须保持与管理传统资产相同的风险控制力度。这意味着,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加密货币的保管,还包括交易执行、交易结算、记录保存、估值、税务服务以及报告等,极大地拓展了银行在这一领域的潜力。 对于银行而言,参与加密货币市场将不仅是为了适应新兴潮流,更是为了抓住潜在的丰厚利润机会。这些机会包括交易手续费、保管费用等,特别是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加密货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代人追求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而他们的信任往往更倾向于传统银行这样的受监管机构。 然而,尽管OCC在IL 1183中放宽了对银行的指导,真正的挑战依然存在。
尽管这一信件撤销了早前禁止银行直接持有加密货币的声明,但其他监管机构,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美联储,至今未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若想要让银行全面参与加密货币市场,这三大监管机构需要达成一致。 严谨的监管体系一直是美国银行业的特色,增加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防止类似FTX、BlockFi和Celsius等于加密市场崩溃所造成的损失。消费者对于选择可信赖的金融机构进行加密货币交易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比那些透明度低、监管不力的加密交易平台,传统银行将成为消费者更信赖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OCC在IL 1183中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依然是银行在大规模参与这一领域时需要考虑的风险。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频繁,尽管有人将其视为投资机会,但银行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将可能对服务的开展持审慎态度。
金融机构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一新兴资产,以确保其能够在保障客户利益的前提下优化操作。 此外,IL 1183的发布不仅是法律层面上的变化,还象征着美国政府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OCC负责监管的银行在历史上拥有良好的信誉和管理经验,这使它们在新兴的加密货币市场中占据优势。通过结合传统金融的安全稳定性与加密货币市场的灵活性,银行有可能在未来的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起来,OCC的最新解读信为银行参与加密货币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导向,这既是监管上的突破,也是银行业应对数字经济挑战的重要一步。尽管许多挑战仍待解决,但这一政策变化标志着美国在加密货币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搭建了一个更为安全高效的交易环境。
未来,若银行能够成功整合加密货币交易与传统金融服务,将有可能为主流投资者打开新的财富获取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