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影观众的观影体验逐渐发生变化,其中最直观的变化之一便是在电影正式开始前播放的广告时长不断延长。美国最大影院连锁AMC近期宣布,将从今年七月起在影片开映前增加广告播放数量,紧随其主要竞争对手Regal和Cinemark的步伐。此举一方面旨在提升影院营收,另一面则引发了观众对观影体验可能被干扰的担忧。作为全球最大的影院运营商之一,AMC的这一决策不仅折射出影院行业面对数字娱乐冲击下的生存挑战,也体现了传统影院商业模式的调整与创新。 回顾历史,AMC在2019年曾明确拒绝与影院广告商National CineMedia就“铂金时段”广告播放达成合作,理由是担忧顾客对提前插播广告产生强烈反感。彼时,竞争对手Regal和Cinemark已先行与该广告供应商签订协议,持续进行铂金时段广告投放五年以上,未显著影响观影人数。
近期,AMC改变策略选择加入行列,标志着美国影院行业的广告策略趋同。影院此举展示了对增加非票务收入的迫切需求,而保持票价稳定显然是希望继续吸引观影者重返影院的重要考量。 铂金时段广告,指的是电影正式开始前的最后几个分钟,因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广告商极力争取的黄金时段。根据业内分析师David Hancock的说法,较之前电影预告和杂乱广告插播,铂金时段的观看深度和专注度最高,广告效果自然显著提升。过去几年间,随着观众设备使用的减少以及入场人员的稳定,广告商纷纷选择这一时段投入更高广告成本。 观众对于影院广告的接受程度因多种因素而异。
部分电影迷表示,虽然广告数量增加令人略感焦躁,但他们理解影院需要开源节流的必要性。Thomas Hernandez,居住在布鲁克林的观影者坦言:“虽然广告占用了观影期待的时间,但我多少通过调整到场时间来适应,避免错过电影本身。”另一位观众Jane Rossman则更倾向于支持小型本地影院,以减少广告干扰,但当遇到重磅大片时,她选择大型连锁影院以获得视听震撼的体验,也能接受一定广告量的妥协。 对比全球范围内,长时间的电影前广告已是常态。在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地,超过二十分钟的预告片和广告播放极为普遍,观众普遍形成了接受习惯。然而,北美市场相对起步较晚,因此观众的反应更为敏感。
AMC此次调整的消息一经发布,社交网络上即引发了热烈讨论,部分影迷担忧广告会占用过多时间,降低观影舒适度。 除了广告时长,广告内容的多样性与投放精准度同样关键。National CineMedia作为主要广告供应商,近年来不断优化其广告服务,从传统商品和娱乐推广扩展至生活方式及本地商业广告。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提高曝光效率,增强广告对观众的实际影响力。AMC的合作协议意味着这部分精彩内容将进入更多影院,也为中小企业搭建了高效宣传平台。 从经济角度分析,影院票价近年来几乎持续上涨,但疫情后观众数大幅回落,传统售票收入无法支撑影院整体运营。
广告作为重要补充收入来源,日益被重视。AMC公司表示,五年来一直努力通过非票价方式增加营收,此次增加铂金时段广告正是体现其策略调整之举。即便如此,业内专家指出,广告收益与影院分成模式存在复杂关系,AMC仅从广告销售中获得一部分利润,大部分则归于广告供应商,这意味着AMC未来需要在广告数量与观众满意度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渗透,影院广告模式可能进一步升级。例如,个性化定向广告通过观影人群数据分析,精准投放符合观众兴趣的内容,将提升广告效果的同时减少无效曝光。此外,交互式广告和沉浸式体验的引入,有望刷新影院广告形式,增加商业变现潜力,同时丰富观众体验。
不可忽视的是,行业竞争激烈且多元,优质内容依然是推动观众重返影院的核心动力。影院及广告商需要协同创新,确保广告不至于成为观影负担,而是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娱乐。AMC增加广告投放时间背后,是整个传统影院业面对流媒体冲击、消费者行为改变的艰难探索及转型决心。 总的来看,AMC此次调整符合影院行业整体趋势,是在保持票价稳定的前提下求变图强的现实选择。电影爱好者虽感叹广告增多,但也理解影院面临的经营压力。观众习惯的逐渐形成及广告内容的优化,有望缓解部分不满。
未来影院的成功,或许在于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观影体验,让广告成为连接品牌与观众的桥梁,而非阻碍。随着市场不断演变,AMC及整个电影行业将持续寻找创新路径,既保证影院经济健康,也满足影迷对优质观影体验的期待。全球影院业界对此保持高度关注,AMC的做法或将成为未来更多影院采用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