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的迅猛发展,稳定币作为一种锚定法定货币价值的加密货币形式,迅速占据了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发布的报告对稳定币的风险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警告,提醒全球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正视这些风险,推动货币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以确保金融稳定和国家主权不受侵蚀。稳定币是指那些设计用来保持相对稳定货币价值的数字资产,通常与美元等主权货币以1比1的比例挂钩。全球市场中99%的稳定币均为美元挂钩,总市值超过2600亿美元,显示其在数字资产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尽管稳定币的出现促进了数字支付的便捷和跨境转账效率,但BIS报告指出,当前的稳定币在透明性、信任机制和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其背后资产的真实性和稳定性难以完全保证。报告中,BIS将稳定币比作19世纪美国自由银行时代的私人银行券,指出稳定币可能因发行方背景不同而产生兑换率波动,破坏了法定货币“一币通用”的原则。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会削弱货币的可信度,亦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波动。更令人担忧的是,稳定币若出现崩盘,相关资产可能面临“火灾抛售”的风险,类似2022年TerraUSD(UST)和LUNA的崩溃事件,加剧资本市场恐慌和系统性风险的释放。此外,稳定币市场高度集中,Tether一家就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其退出欧洲市场因监管压力而放弃运营,也暴露出全球范围内稳定币监管框架尚不完善,资产托管与风险管理存在监管盲点。为应对这些潜在威胁,BIS呼吁各国央行积极推动数字货币的代币化进程,即开发基于统一账本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这种代币化货币不仅能够整合中央银行储备、商业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实现支付和结算的即时且成本低廉的处理,还能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透明度和韧性。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或将极大削弱不受监管的稳定币的市场空间,强化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金融监管的可控性。
同时,代币化平台具备可编程性,能够开拓更多金融创新和服务模式,为全球多币种、多资产的无缝交互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和跨境支付效率的提升。尽管代币化市场前景广阔,相关实施过程仍面临一系列复杂挑战。包括该由谁制定和监管技术平台的规则,各国如何兼顾全球协作与货币主权这一敏感平衡,以及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等问题,都需要各方持续探讨和协调。BIS前任总经理阿古斯丁·卡尔斯滕斯在报告中强调,实现货币体系数字化的潜力需要“大胆行动”,呼唤全球决策者以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推动数字货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美国参议院近期通过针对美元挂钩稳定币的监管立法,标志着主要经济体正在尝试从政策层面为这一新兴资产类别建立清晰的规制框架。若该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稳定币的使用规模和影响力或将进一步扩大,加剧全球金融系统对稳定币风险的关注。
稳定币在推动金融创新、促进支付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货币发行体系和金融监管提出挑战。如何在激励技术进步与维护金融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将考验各国监管机构的智慧和合作意愿。总的来看,BIS的警示不仅提醒着金融界稳定币的潜在不稳因素,也呼吁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货币数字化转型,开启一个更透明、安全且高效的全球金融新时代。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数字货币生态系统有望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全球经济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