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业,许多故事从小小的车库起步,最终造就了改变世界的企业。四十年前,正值微机时代刚刚萌芽,微软还只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本文讲述了一位早期员工亲历微软高速发展、亲眼见证行业变迁的真实故事。作者通过文字带我们穿梭回到1985年,带领读者感受东北大学的学习生活、馒头大小但却精致的麦金塔电脑、用螺旋喷票传递求职信的时代,以及接受微软录用后深入开发工作的点点滴滴。 1984年春天,作者和妻子Lisa通过所在大学的苹果联盟获得了当时被认为革命性的苹果麦金塔电脑。128KB的内存、400KB的软盘存储容量,在如今看似极其有限的硬件条件却开启了个人计算机使用的新纪元。
作者当时一边在计算中心工作,一边兼顾计算机科学的硕士课程,也亲身体验过早期的软件体验——“MacWord”测试版反复崩溃,催促他寻求微软Mac版本文字处理软件的帮助。那个年代,软件的稳定性无法与今天相比,用户的包容度更高,创业公司们都在不断摸索和前进。 当时,作者已经有在IBM主机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段经历让他预见到大型机和小型机时代即将结束,微机时代正是未来的方向。面对苹果沉默的应聘信,微软却在几十天内寄回了回复信,从而开启了他与这家公司的缘分。那时候的招聘还是通过纸质信件和邮寄代码样本进行筛选,今天的在线申请与视频面试尚未流行。作者紧急准备了四个代码项目,展示了他从系统统计收集、全屏GUI库到文档格式转换以及模拟操作系统的多方面编程能力,这些都证明了他在当时极具前瞻性的软件开发素养。
接到微软的西联电报邀请电话面试更加显示出当时通讯方式的特殊性。面试当天,在白雪覆盖的西雅图,作者驾车穿越积雪前往贝尔维尤微软总部,迎来人生新的篇章。微软当时的总部环境简朴,办公桌前配备的IBM PC-AT仅有6兆赫兹的英特尔80286处理器,搭载微不足道的1兆字节内存和20兆字节硬盘,运行着MS-DOS系统。网络连通主要靠19kbps的串行线路,代码控制使用着Xenix系统下的FTP上传下载,想象一下,远远没有现代网络的便利,软件开发者们依旧为梦想昼夜奋斗。 作者回忆了面试时与微软第八位员工Gordon Letwin的交流,分享了如何克服当时硬件指令集限制,设计出堆栈指针实现函数调用和返回。面试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技术难题,体现了微软早期招聘对技术能力的高度重视。
随后收到的工作邀约包含了当时标准的三万一千美元年薪,配备两周带薪假期和1500股股票期权。对于刚从事研究所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份待遇不俗的职位。更有趣的是彼时作者对股票期权概念的不了解,如今此类权益已成为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激励方式。 加入微软后,作者与家人搬到了华盛顿州科克兰,距离办公大楼仅两英里。那时没有智能导航,所有路线都依靠纸质地图规划,从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出发,沿I-90高速公路横跨多个中西部和西部州,共计超过两千英里。如今谷歌地图将此路程略微缩短,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途迁徙追梦的故事都令人动容。
第一天工作的任务是参与MT-DOS项目,致力于在有限的内存空间中实现多任务处理。作者具体负责ANSI.SYS驱动的开发,这个驱动程序解析ANSI终端指令控制光标移动和文本加粗等功能,参考了DEC VT100终端设计理念。这样的工作不仅技术性强,还包含了对用户交互体验的深刻理解,显示了微软对软件品质的追求。 午餐时分,作者会走到旁边的BurgerMaster小店,点一份汉堡、薯条和巧克力奶昔,坐在户外台阶上晒太阳,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在微软工作初期那段时光,正逢公司与IBM联合开发OS/2系统的宣布以及Windows 1.0的发布。同时微软股票也开始上市交易,短短数月,尚未完全归属的股票期权市值暴涨,让年轻的技术员体验到了成功与幸运的滋味。
随着微软自身的发展搬迁到了位于雷德蒙德的新园区,员工人数已近千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版图也愈加丰富。从一个主要专注于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厂商,发展成为覆盖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多元化硬件产品的全球科技巨头。作者亲历并见证了这一切,而他作为第777号员工的身份,也成为微软早期独特文化的烙印。 多年以后,当作者与曾经的同事和朋友保持联系,他们彼此见证了微软带领整个行业迭代升级的步伐。从不可思议的航班搬迁、靠电传打交道的招聘面试,到如今基于全球网络协同开发的软件项目,整个行业的变革令人叹为观止。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和微软公司发展史紧密相连,映射出专注、创新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四十年过去,回望这段历程,我们不仅看到微软的传奇,更感受到科技行业不断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精神。对每一个初入职场的开发者来说,理解技术演进背后的故事,体会一代代工程师的智慧与坚韧,是激励他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微软创立之初的点滴细节与时代特色,依然在今天的高科技世界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