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交流中。从最初作为辅助写作工具,到如今成为搜索引擎的延伸和对话伙伴,ChatGPT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一项引人关注的新发现:人类实际上正在开始模仿这种AI的语言风格,口语表达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于ChatGPT偏爱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语言文化的独特视角。该研究通过分析数百万页邮件、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本,并将其输入ChatGPT进行“润色”,识别出AI倾向使用的一些高频词汇,如“delve”(深入探讨)、“realm”(领域)、“meticulous”(一丝不苟)等,被称为“GPT词汇”。随后,研究者又考察了在ChatGPT发布前后,约36万条YouTube视频和77万条播客节目中的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
结果显示,尽管研究者控制了同义词替换和剧本内容影响,但这些“GPT词汇”在口头表达中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表明人类在日常交流中开始借鉴了AI的语言风格。语言的变化向来是文化演变的一部分,但此次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即人工智能不仅是被动接受人类语言数据,更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塑造着人类的语言行为。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形成了一种文化反馈循环:AI基于已有的人类数据训练,展现出独特的语言模式,而人们则开始将AI视为文化和知识的权威,从而无意识地模仿其表达,从而又将这种风格反馈回人类社会。炼金术师般的科技将曾经仅属于人类智能的语言行为,演变成了人机交互中的相互影响。这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对人类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更折射出社会对AI的信任和依赖日益加深。研究合著者莱文·布林克曼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人类模仿行为具有选择性,更倾向于模仿被认为知识渊博或重要的人物和示范者,如今AI亦被赋予了类似的文化身份。
由此,AI成为了语言风格的传播者,甚至可能是推动语言进化的新动因之一。除了“delve”之外,研究还发现像“underscore”(强调)、“comprehend”(理解)、“bolster”(支持)、“boast”(夸耀)、“swift”(迅速)、“inquiry”(探究)、“meticulous”(细致)、“groundbreak”(突破)等词频出现率也在逐渐增多,这些词汇往往带有较正式、严谨和学术气息,与传统口语中更加随意和生活化的表达形成对比。专家们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部分得益于当代社会对知识性、专业性表达的日益追求,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开放亦推动了专业和学术语言向大众语言的渗透。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相对正式的学术和新闻文本,而对更为休闲和非正式的口语环境影响程度尚未完全明朗。同时,语言变化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甚至流行文化都在不断塑造着我们的语言。ChatGPT及其语言模式可能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但它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新时代语言互动的特殊节点。
随着OpenAI持续发布新版本的GPT模型,这些AI语言风格持续演进,语言的未来将愈发多元和动态。专家提醒,人们应理性看待AI对语言的影响,既要警惕因过度借鉴AI语言带来的交流冷漠或僵硬,也要认知利用AI资源进行语言丰富的可能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AI已经进入人类潜意识,开始影响我们表达思想的方式,这种融合必将对文化、教育、社交等领域产生长远影响。对社会和学界而言,密切关注并研究这种新型互动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变革背景下的人类语言演化规律。未来,或许我们将看到更多关于AI与人类语言交织发展的多学科研究,这不仅关乎语言学,更关联心理学、文化研究和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面对AI塑造语言的新趋势,社会需要保持敏感和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教育和引导,避免语言单一和机械化,总体提升个体表达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语言使用和文化模式。从词汇偏好到沟通风格,ChatGPT不仅是工具,更正逐步成为人们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语言与AI语言的交融,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文化的创新,为语言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