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TB)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2023年全球新发感染病例达到1080万,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30万。尽管已有的结核疫苗——卡介苗(BCG)自1921年开发以来为许多人提供了保护,但其效力有限,尤其是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且对呼吸道感染的防护效果不理想。近期来自澳大利亚北昆士兰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性的将疫苗直接吸入肺部,促进了对结核杆菌更强烈的免疫反应,预示着结核疫苗研发的一大突破。 长期以来,结核病的防治面临诸多难题。首先,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喷嚏甚至说话时,细菌微粒随气溶胶扩散,引发其他人感染。传统的卡介苗采用手臂注射形式接种,因其不能直接激活肺部的免疫系统,导致保护时间有限,且随着年龄增长免疫效果递减。
更为严峻的是,尤其在邻近巴布亚新几内亚等高发地区,结核病不仅感染率极高,还出现了耐药性菌株,进一步加大了防控难度。 针对结核感染的肺部定位特点,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通过肺部吸入方式直接将改良版卡介苗输送至肺部黏膜,激活局部强烈的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吸入式疫苗能有效刺激肺部免疫细胞,包括肺泡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促使免疫系统更快速且持久地识别并抵抗结核杆菌。这种方法不仅带来了更牢固的免疫记忆,还可能延长疫苗的保护时长,弥补传统注射疫苗的不足。 团队主任副教授安德烈亚斯·库普茨(Andreas Kupz)强调,肺部自我修复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此次研究的核心所在。轻微的肺损伤修复过程激发的免疫细胞反应,有助于增强对结核病的抵抗能力。
通过将疫苗引入肺部,正是利用了人体自身的生理机制,使得疫苗效果远超从皮下注射获得的免疫反应。 在北昆士兰地区,尤其是凯恩斯以北的土著社区如开普约克和托雷斯海峡岛屿,结核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一方面与这些地区临近巴布亚新几内亚存在紧密的人员往来有关,该国是全球结核病高发区,且耐药菌株频发。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有限和卫生条件较差也加剧了疫情传播。詹姆斯库克大学团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着力研究创新吸入式疫苗,期望最终能够帮助本地及更广泛地区的人群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此外,吸入式疫苗接种方式具备使用便捷、无针刺创伤、适合大规模快速接种等显著优势。
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尤其是资源匮乏、医疗人员不足的偏远地区,吸入疫苗可降低对医务操作的依赖,提高疫苗覆盖率和接种率,这对于抑制结核病的扩散意义重大。 当前该项目已取得动物试验阶段的积极成果,科研团队正积极准备开展人体临床试验,预计在2026年获得伦理审批后启动第一阶段试验。这将成为结核疫苗研发领域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验证吸入式疫苗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成功实施后,有望逐步取代或补充目前的注射式卡介苗,推动全球结核防治体系的现代化升级。 结核病的防治不只是科技创新的挑战,更是全球公共卫生公平的重要体现。全球部分地区因贫困、医疗条件不足而饱受结核之苦。
吸入式疫苗的研发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希望,不仅有望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壁垒,同时也显著改善疫苗接种的便利性和接受度。如此一来,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望显著下降,最终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终结结核”目标。 总结来说,吸入式结核疫苗的研究为抗击这一历史悠久的致命传染病赋予了新的活力。通过直接激活肺部免疫系统,此类疫苗展现了比传统皮下注射疫苗更强的保护潜力,为全球结核防控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和技术的成熟,吸入式疫苗有望成为未来结核病防控的主力军,不仅帮助偏远高发地区居民,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结核病的负担和威胁。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将共同推动这场关乎亿万人生命健康的医疗创新,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开创崭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