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纽约市市长候选人佐然·马姆丹尼宣布参选时,公众除了关注他进步的政治理念和立法经历外,更值得深入探究的是其姓氏背后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马姆丹尼这一姓氏源自其父亲马哈茂德·马姆丹尼,一位出身乌干达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聚焦于后殖民时期的乌干达社会变迁。通过梳理“马姆丹尼”姓氏所承载的历史脉络,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涵盖数个世纪、跨越多个大洲的迁徙与社区建设的宏大叙事。马姆丹尼家族所属的库扎族是南亚穆斯林商人阶层,长期活跃于印度洋西部的经济发展中。库扎族的起源地可追溯至南亚的信德地区,这一地区今天涵盖巴基斯坦东南部和印度西部的卡奇地区。姓氏“马姆丹尼”的词源体现出多重文化融合的印记。
“Mām”作为卡奇和古吉拉特语中的尊称,意指善良、勇气与自豪;而“Māmadō”则是“穆罕默德”名字的地方化变体,常见于从印度教转信伊斯兰教的族群,如孟蒙人。英国殖民时期,库扎族人被划归为“印度穆斯林”,这一界定映射出其传统跨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独特身份。逐渐地,库扎族人被认同为穆斯林,尤其是什叶派穆斯林,现今多数库扎族信奉伊斯玛仪派,该派以阿迦汗为精神领袖。马姆丹尼家族属于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信徒,他们信仰第十二位伊玛目隐遁,期待其在世界末日前出现带来和平时代。十八世纪末,库扎族参与了印度次大陆到阿拉伯与东非的贸易网络,成为纺织品、制造品、香料和宝石的重要出口商,同时从非洲进口木材、象牙、矿物和丁香。库扎家族的企业基于血缘关系与信任搭建起跨洋商业网络,涵盖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至印度西海岸的孟买。
家族成员通过书信完成贸易往来,彼此之间提供融资与保障,在经济繁荣时共享财富,困顿时互相支持。库扎族对东非经济建设贡献卓著,不仅限于商业层面。在殖民时期缺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背景下,库扎族积极促成现代国家建设基石。桑给巴尔首家药房及公立学校由库扎商人塔里亚·托潘出资兴建,他借助象牙与丁香贸易积累财富,后因协助废奴获得英女王维多利亚爵士勋章。阿迦汗发展网络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地设立医院和学校,该机构成为高品质公共服务的象征。库扎族在乌干达的历史同样丰富而复杂,他们作为联系非洲本地人与欧洲殖民者的商业桥梁,凭借数代积累的语言及文化优势推动贸易发展,但1972年乌干达独裁者伊迪· Amin下令驱逐约八万名亚洲人,迫使如马姆丹尼家族的许多人流亡海外。
尽管面临被迫放弃家园和财富的苦难,马哈茂德·马姆丹尼选择回归乌干达,在坎帕拉的梅克雷雷大学创立社会研究所,培养学者推动社会进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库扎族成员多专注于商业及相关行业,而后续世代则融合西方教育,转向学术、专业与非营利领域发展。如马姆丹尼及其同时代的学者致力于探索非洲与亚洲的团结理念,打破殖民框架下的身份界限,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前景。马哈茂德·马姆丹尼的代表作《好穆斯林,坏穆斯林》深入分析了后9/11时代穆斯林身份的刻板印象,强调多元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塑造个体和群体认同。库扎族作为“库扎什叶派十二伊玛目社区”,在全球形成稳固的跨国社群,成员遍布英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及其他国家,甚至远及香港。社区不仅致力于经济发展,更积极推动宗教间对话与全球发展事务。
如著名伊斯玛仪派库扎成员埃博·帕特尔,即致力于通过跨信仰合作促进包容与社会文明建设。佐然·马姆丹尼的母亲,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米拉·奈尔,出生于印度教家庭,母子二人的跨宗教婚姻体现库扎穆斯林的柔韧性、包容性和多元文化融合传统。尽管佐然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实效尚待时间检验,他的家族背景无疑令他具备理解族群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建设韧性社区的独特视角。马姆丹尼姓氏不仅是一串简单的字母,它是跨洋而来的生动证据,映射族群迁徙、文化融合、经济创新和社会建设的历史轨迹。在今天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深入理解个人身份背后的复杂故事,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社区的意义及其塑造社会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