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比特币矿业的浪潮中,第一届比特币矿业会议于2018年5月17日在纽约市盛大召开。这场被认为是比特币行业内首个聚焦矿业的会议吸引了众多专家、从业者和爱好者,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比特币挖矿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能源成本的问题。 随着比特币的普及,其挖矿活动的能耗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荷兰PwC体验中心的Alex de Vries的研究报告,比特币网络到2018年底的电力消耗将达到相当于奥地利的水平,甚至比整个爱尔兰的电力消耗还要高。这一数据无疑为会议设定了一个重要的议题,而与会专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中,Outlier Solutions的首席执行官Amber D. Scott主持了一场关于电力消耗的专家讨论会,讨论了“工作量证明(PoW)”与“权益证明(PoS)”之间的争论。
Scott指出,当前媒体对比特币电力消耗的讨论存在许多恐慌、不确定性与怀疑(FUD)的成分。“这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声明来概括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到的细节复杂得多。” Scott进一步分析了比特币的真正价值和其电力消耗之间的关系,认为比特币之所以成为众多批评的焦点,“部分原因在于,关于传统银行或ATM的电费成本,人们往往没有太多质疑。而比特币的真实价值仍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在谈到传统金融体系的高能源与环境成本时,多位与会专家也不约而同地指出,传统银行和法定货币的产生同样消耗大量能源。ePIC Blockchain Technologies的首席执行官Scott Howard表示,传统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诸如ATM、服务器和安全措施等高能耗设施。
“美国有360万个ATM,每台设备在待机状态下消耗700到800瓦特的电力,这个电力消耗已经超过比特币网络的整体使用量。” 会议中另一关键讨论是比特币挖矿如何利用已经存在的能源基础设施,而非创造新的能源需求。Howard指出,许多矿场都是建立在废弃的工业基地上,利用那些原本供电给其他行业的大型变电站。他表示:“这些大型能源工程,例如水电站,无论被使用与否,每天都在生产电力。大多数情况下,矿工们都是利用那些无法找到更有生产力用途的廉价电力进行挖矿。” 在中国,由于过度投资水电设施造成电力过剩,许多比特币矿工也因此而得利。
Slush Pool的首席执行官Jan Čapek提到:“中国在水电领域的投资过多,导致大量发电能力无法被有效利用。”他认为,便宜的水电是中国在全球比特币挖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并且这部分电力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比特币挖矿。 虽然“工作量证明”机制的能耗较高,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对于确保密码货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Blockstream的首席战略官Samson Mow强调:“更多的能源消耗意味着更强的安全性。我们的系统需要抵御核攻击。”对于“权益证明”是否可以在未来取而代之的问题,与会者们一致认为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
在问答环节,一位参与者分享了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矿场经验,提到他们在一个部分废弃的制造基地中进行挖矿。在那里,他们将矿场产生的热量用于温暖养鱼场,从而将挖矿与环保积极结合在一起。这种创新的方式引起了与会者们的共鸣,展示了挖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潜在和谐。 Howard总结发言时再一次重申了这一观点:“比特币挖矿是一项积极的经济活动,通常发生在那些亟需经济发展的地区,并为公用事业公司提供了有意义的收入,进而促进地方经济。”他认为,关于能源浪费的抗辩、多数时候是出于对区块链技术缺乏科学理解的结果。 随着会议的结束,专家们一致认为,虽然比特币挖矿在能源消耗上引起了争议,但在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中,它亦扮演着一个不可忽略的角色。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比特币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机遇。正如会议所强调的,克服对能源消耗的误解,将是推动比特币及区块链技术更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 第一届比特币矿业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让业界对能源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使社会各界重新审视比特币挖矿的真正价值和影响力。正如每一场灾难后的重生,总有人能够从中发现新的商机,而这一切,或许都将成为未来比特币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