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和多种动物中的生理行为,长期以来都备受科学家关注。尤其是“传染性打哈欠”现象,即看到他人打哈欠后,自己不自觉地跟着打哈欠,被认为与心理共情、社会联系等高级认知过程有关。最新研究聚焦于我们的近亲类猿——黑猩猩,发现它们甚至会在观看一款类人机器人(android)打哈欠时,出现相似的打哈欠行为,令学界对社会认知和情感共鸣的边界产生了新的思考。猩猩对机器人打哈欠的反应,既打破了传统对“物种间社交互动”的限制,也扩展了我们对什么能触发传染性打哈欠的理解。 传染性打哈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情感连接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亲密关系中的成员更容易相互传染打哈欠,这种现象被推测与共情能力的成熟和情感同步性息息相关。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倭黑猩猩甚至部分犬科动物都展现了类似的传播效应,这提示这一行为或许起源于远古的进化机制,并通过社会交往有助于群体内部的协调和纽带建设。尽管如此,之前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同种生物或亲近个体间的互动,较少关注跨物种或跨实体的打哈欠感染现象。 近期,一项发表于2025年6月的突破性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并制造了一款高度拟人化的类人机器人,其面部结构与人类颇为相似,并能精准模拟人类打哈欠动作。实验中14只成年黑猩猩在面对这种机器人重复展示不同的面部动作,包括完全张嘴打哈欠、部分张嘴以及静止闭嘴表情时,其行为反应被系统观测和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当机器人展现完整打哈欠表情时,超过一半的黑猩猩跟随着产生了打哈欠行为,而在机器人仅做部分张嘴或保持嘴闭状态时,这种传染性显著下降甚至消失。 更为有趣的是,除了打哈欠之外,参与实验的黑猩猩还表现出与休息相关的行为,如收集卧具、筑巢和躺卧,表明打哈欠动作在它们的认知中不仅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更可能暗示着休息或睡眠的上下文信号。
此类行为只在机器人打哈欠情景中显著出现,进一步支持了黑猩猩能够对这一非生物体的动作做出复杂的情境理解。在实验中,机器人虽被设计得极具人类面部表情特征,但其机械内部结构及透明部件也让其人工身份显而易见,排除了误认其为真正生命体的可能。 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关于社会互动的传统范畴。它提示黑猩猩大脑中的共情或感知-动作耦合机制可能不局限于生物个体之间,而是能够对带有人类特征且动作逼真的非生物代理产生反应。这对于了解社交认知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在人类神经科学研究中也发现,人类观察真人或机器人执行动作时,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均会被激活,且动作熟悉度与社交意义调节着这种反应强度。
黑猩猩的类似表现则从进化角度支持了这一认知机制的普遍性和灵活性。 研究还表明,打哈欠本身并非单一功能存在,而是一种多功能的非语言交流形式。它既关联着生理需求调节,如大脑温度控制、注意力转换,也承载着社会同步和情感沟通的作用。黑猩猩对机器人打哈欠的响应体现了它们对动作背后潜在含义的理解,表明这些行为不仅是无意识模仿,而包含了更多认知层次的推理。特别是在陌生、非生物且非同类的模特面前,打哈欠依然能够被感染,暗示此行为可能是一个进化上极为古老且基础的交流信号。 此外,实验中对黑猩猩注视时间的分析显示,它们会较长时间关注机器人打哈欠的动作,表明这一行为以及机器人本身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注视时长与打哈欠次数呈正相关,强化了动作感知与反应密切相关的观点。未发生传染打哈欠的条件下,注视时长较低,进一步排除了动作只是偶然被注意但不具认知价值的可能。 从机器人和人类互动领域的角度来看,这一发现具有重要启示。类人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社会行为和认知研究的工具,它们能以标准化、可控的方式呈现社交信号,为理解人类及动物在真实社交环境下的反应机制提供了全新平台。通过观察非人类灵长类对机器人表情反应,我们不仅深化了对情感共鸣根源的理解,也为未来设计更具社交适应性的智能机器人开辟了道路。 未来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种类面部动作、身体语言或语音信号是否也能在不同物种之间引发类似的传染性行为。
跨物种互动中的熟悉度、社会关系及动作复杂度等因素,如何共同调节这种效应,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同时,不同发育阶段黑猩猩对机器人动作的敏感度差异,也能为认知和社会发展机制提供新见解。 总结而言,黑猩猩能够对类人机器人模拟的打哈欠产生模仿及相关休息行为,表明它们具备识别和反应非生物但具有生物动作特征的社交信号能力。这不仅扩展了我们对传染性打哈欠的理解,也表明社会感知机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演化深度。未来将此类研究拓展到更多物种和不同类型社会代理,将有助于揭示社会行为的基础法则及其进化路径。打哈欠虽然看似简单,却在形成复杂社会网络和促进群体协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面对活体伙伴还是逼真的机器人模型,生物与非生物间的情感桥梁正在逐步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