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内容的丰富,如何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适宜内容影响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议题。欧洲联盟(EU)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以数字身份为基础的年龄验证解决方案,并由欧盟委员会主导开发一款专门的年龄验证应用。该应用设计目标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和服务提供方提供便捷、安全且隐私保护级别高的年龄认证服务。 欧盟委员会的年龄验证应用本质上是一款数字钱包,用户可将自己的年龄证明存储在应用中,以便实现在线访问年龄限制内容时的身份验证。用户在下载应用后,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验证手段完成初次身份认证和年龄证明获取,诸如各国的电子身份证(eID)方案、实体身份证卡、银行或其他第三方机构验证,甚至依赖拥有年龄信息的第三方应用(银行应用、通信运营商应用等)。此后,每当用户访问设定有年龄限制的网站或平台时,相关平台将通过该应用请求用户的年龄证明完成验证。
一个重要的设计目标是确保该应用与未来欧盟数字身份钱包(EU Digital Identity Wallet)的架构无缝集成,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生态体系。 然而,尽管该应用在官方文件中强调了互操作性、隐私保护与安全性的重要性,目前的技术规范显示部分关键隐私保护手段为可选而非强制,这引发了业界与社会公众的关注。数据最小化原则、匿名性保障、用户数据的透明操作乃至防止数据被截获的安全措施在规范中均被提及,却未被固化为刚性要求。尤其在加密技术方案中,零知识证明(Zero Knowledge Proof,ZKP)的应用被视为潜在的突破口,但目前普遍采用的ZKP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尚缺乏成熟的实际应用支持,甚至有多个兼容方案尚未可用。 零知识证明技术以其在不泄露具体信息的前提下,向验证者证明某条断言(如“年龄超过18岁”)为真的特性,理论上能极大提升年龄验证的隐私保障水平。它既保证了验证的准确性,也降低了用户在多平台提交真实身份信息时泄露的风险。
不过,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隐忧包括部分假设的成立性(如验证者不会跨平台整合用户数据用于广告或其他商业用途),以及验证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安全风险。使用政府颁发的身份信息作为初始验证资料意味着即使零知识证明技术保护了信息展示,用户的原始身份数据仍需在某些环节上传和存储,对于数据滥用的潜在风险难以完全排除。 此外,服务提供方对年龄证明的请求频率及合法范围缺少严格约束,也加剧了用户隐私的脆弱性。此前在欧洲电子身份识别与信任服务法规(eIDAS)中存在针对验证者的注册和监管要求,旨在减少违规数据调用,但这些要求在最新的提案阶段被削弱,缺乏对验证者行为的明确管控机制。缺乏透明和责任机制可能导致用户面临更多不合理的年龄证明请求,甚至被迫频繁或过度共享个人数据,从而形成权力不平衡。 从多元用户访问的角度看,欧盟年龄验证应用的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排他性。
首次验证时依赖国家电子身份系统、实体身份证或银行、公共服务机构的第三方验证,这使得无身份证件、无银行账户的难民、无家者、儿童及部分边缘群体面临无法有效接入的风险。比如在欧盟多数成员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无法单独申请身份证,需家长同意,这种规定使部分青少年在无家长允许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数字年龄认证,影响其合法访问信息权益。 在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方面,拟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匹配实体身份证,增强身份验证准确性。尽管如此,相关研究显示生物识别算法仍存在性别、种族等偏差问题,女性、非白人群体以及残疾人、跨性别及非二元性别群体的识别错误率更高,可能导致系统误判或使用歧视,增加数字社会中的公平性隐患。 此外,年龄验证应用的设备依赖性也限制了其普及范围。非个人设备模式,如公共图书馆、学校和网吧使用共享终端的用户难以顺利使用该应用进行验证。
家庭设备数量的社会经济差异亦令低收入、教育水平较低人群的接入受阻,从而加剧数字鸿沟,阻碍了数字包容性的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声音呼吁欧盟在推动强制性年龄验证的同时,更需重视保障基本权益,包括隐私保护、数字公平与信息自由。年龄验证应成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有害内容影响的辅助手段,而非演变成限制信息自由访问和个人隐私的工具。市面上也出现了多种非年龄验证的安全保护方法,如内容过滤、社区监督和未成年使用监督等,能够在不强制采集用户年龄信息的情况下减少未成年人接触不安全内容的风险。 总结来看,欧盟委员会推出的年龄验证应用是一项具有前瞻意义的数字身份技术创新尝试,结合了国家层面的电子身份证、银行等第三方验证与先进的密码学技术。它在提升互联网年龄验证便利性、安全性以及跨国互操作性方面具备巨大潜力。
然而,政策制定和技术设计中存在的强制性较弱的隐私保护措施、数据监管不足、对边缘群体的排斥问题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的偏见风险都值得深刻反思。 未来,欧盟在推行数字身份和年龄验证措施时需要更加全面考量多层面影响,从法规监管、技术标准到社会包容性保障等方面形成闭环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和用户隐私权益之间取得平衡,保护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安全地享受数字时代的信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