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产业曾被寄予厚望,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三大”增长行业之一,太阳能制造、光伏发电等领域一度吸引大量资本与劳动力投入,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2024年至2025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光伏产能过剩和需求放缓,行业的繁荣景象被逐渐打破。根据最新公开数据显示,长江电力、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以及通威股份等中国头部太阳能企业,去年共计裁减员工约八万七千人,占整体劳动力的31%。这一规模的裁员在行业内尚属罕见,反映出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结构性调整压力。 行业内部长期的价格战是裁员潮的直接诱因。过去几年,中国光伏制造业快速扩张,许多企业在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下大规模建设生产线。
然而,产能的过度积累导致全球光伏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与此同时美国加征的关税以及东南亚工厂的兴起使中国制造商国际竞争力受到打击。价格战使得企业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甚至亏损加剧。数据显示,2024年整个光伏行业亏损总额高达600亿美元,部分企业被迫通过裁员、减薪及缩减工作时间等方式降低成本,维持企业基本运转。 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裁员也涉及政治和社会稳定层面的考量。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稳定将其视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相较于大规模公开裁员,许多企业选择默默减少员工数量,避免引发社会舆论波动。
公开资料表明,除了龙基绿能坦言实施了5%裁员,其他主要企业并未正式公布裁员计划,且未对媒体置评,反映出在保持企业形象和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微妙平衡。 光伏行业的困境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投资不确定性增加,直接影响新能源项目的需求量。其次,新冠疫情后复苏进程中国际供应链出现断裂和成本上升,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再者,技术迭代加快,市场对高效、优质光伏产品的需求逐渐形成,低质产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太阳能相关企业退市、破产或被收购,行业兼并重组趋势明显。
面对严峻的产业环境,政府与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对策。近期北京政府表态将进一步干预产能过剩问题,推动构建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价格协调机制,以稳定多晶硅等关键原材料价格。7月,多晶硅价格同比上涨近70%,有助于推高整体光伏组件价格,缓解企业利润压力。此外,工业资本也在设立50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计划收购并关闭约三分之一的低质产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优胜劣汰。 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被寄予厚望,是中国太阳能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多功能光伏材料、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等新兴领域成为重点研发方向。
以长江电力和晶科能源为例,近年来加大了研发投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附加值产品比重。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为产业转型注入活力,支持企业进行设备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人才结构调整是企业未来面临的长期课题。裁员虽能短期缓解成本压力,但也带来人才流失和企业竞争力下降的风险。业内呼吁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帮助被裁员工顺利转岗,提升整体劳动市场的柔韧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鼓励太阳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开拓新的用工岗位,为行业注入活力。
展望未来,中国太阳能产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加强,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其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将保持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整合和技术提升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总结来看,去年中国太阳能巨头大规模裁员是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国际摩擦加剧等多重挑战的结果。价格战导致利润缩水,企业不得不在人力成本上做出调整以求生存。
与此同时,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开始显现,有望逐步缓解行业困境。未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将是根本出路,企业需要在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同时,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自我调节的结合,中国太阳能产业有望克服短期困难,迎来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