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棉花市场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态势,多个关键指标显示出细微调整和流动。棉花作为纺织工业的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与供需情况直接关系到全球纺织产业链和相关经济体的稳定发展。在本期月度经济月报中,重点关注了主要市场价格趋势、重要产棉国生产预期、全球供需格局调整以及国际贸易流向的最新变化,为业内人士提供深入的分析与前瞻视角。 首先,从价格层面来看,受到期货合约转换的影响,纽约洲际交易所(NY/ICE)7月合约临近到期,投资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至12月合约,后者的价格保持在67至70美分每磅的窄幅区间内,表现出较强的价格稳定性。与此同时,A指数在77至79美分每磅之间维持平稳,这反映出市场对棉花的基本面认可度较高。中国棉花指数(CC Index 3128B)则显示出国际价格小幅上扬,从88美分提升到92美分每磅,国内价格亦从每吨14,100元人民币上升至14,6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币汇率由7.25升值至7.18人民币兑美元的影响。
印度市场方面,尽管印度棉花现货价格(以Shankar-6品质计)略有下滑,从82美分回落至80美分每磅,但其国内价格却从54,500印度卢比每坎迪略降至54,000,卢比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在85附近,整体表现出中性微降的趋势。巴基斯坦的现货棉花价格保持接近72美分每磅,国内价格稳定在16,700巴基斯坦卢比每毛德,该国货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在282左右,这显示该地区供应及价格趋于稳定。 供需方面,联合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2025/26年度预测显示,全球棉花产量预期微幅减少80万包,从上月的1.178亿包下调至1.17亿包,全球消费量亦小幅下调30万包,至1.178亿包。同期,全球库存起始量有所减少120万包,降为7,730万包,库存终结量预计下降160万包,至7,680万包。这一调整反映出市场对棉花总体供需关系的重新评估,显示全球市场正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 主要产棉国的生产预测变化较为显著。
印度的产量预计减少100万包,降至2,350万包,而美国减少50万包至1,400万包,巴基斯坦同样减少30万包至520万包。相反,中国产量预计增加100万包,达到3,000万包。此外,2024/25年度印度产量也被大幅下调至2,400万包。生产上的此类调整主要受气候、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一定波动性。 从消费端看,印度的纺织厂用棉量预计减少50万包至2,550万包,土耳其减少20万包降至730万包,孟加拉减少10万包降至840万包,但埃及则增加40万包至120万包。这些变化反映出全球纺织制造基地的需求差异及区域性增长动力,同时提醒供应链管理者关注各国市场的细微变动。
全球贸易方面,整体贸易量预计维持稳定在4,480万包。进口方面,中国减少50万包降至650万包,土耳其减少20万包至480万包,孟加拉减少10万包至840万包,而巴基斯坦增加30万包至530万包,埃及增加40万包至110万包。出口方面,澳大利亚增加10万包至500万包,巴西增加30万包至1,430万包,2024/25年美国出口调整为1,150万包。这些调整体现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微调,反映出全球棉花流动的趋向和供应国策略调整。 币值变动对棉花价格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中国的进口棉花成本有所下降,增强了中国市场的采购能力。
相对应地,印度和巴基斯坦货币基本稳定,使该地区价格维持相对稳定,避免了更剧烈的市场波动。 尽管目前棉花价格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但市场仍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印度和美国等重要产区,天气异常可能导致产量大幅波动。此外,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运输成本的波动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不稳定,均可能成为未来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 环保趋势与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同样影响着棉花产业的未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天然纤维如棉花重新受到青睐,同时对环境影响较低的种植和加工方式的需求日益增长。
塑料替代材料的推广和绿色时尚的兴起,为棉花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结来看,2025年6月全球棉花市场在价格、产量、消费与贸易均显现出微妙的变化,整体趋向稳健但不失活力。对于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密切关注各主要产棉国的气候状况、货币汇率变化及国际贸易动态,仍是制定决策的关键。未来棉花市场将继续在全球经济、环保政策及消费需求的多重影响下演变,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