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发布了一份备忘录,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将移民遣送至其原籍国之外的“第三国”,且无需该国提供不会对这些移民进行迫害或酷刑的保证。此举代表了美国移民政策的显著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法律与人道主义问题,吸引了公众和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根据备忘录内容,ICE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行动,甚至可在通知时间短至六小时内完成遣返过程,而受遣返者可能面临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该备忘录由代理主任托德·莱昂斯(Todd Lyons)于2025年7月9日正式发布,明确指导ICE员工在无传统遣返可能性的情况下,如何处理遣返到第三国的个案。这种做法适用于无法向原籍国遣返的情况,包括美国与一些国家缺乏外交关系或无法确保遣返安全的国家,比如古巴等。新政策允许ICE在没有完整核实第三国是否会保障移民安全的情形下展开遣送,只要该国向美国承诺移民不会遭受迫害或酷刑,且美国国务院认可该承诺为可信,ICE便可执行遣返。
这一点被视为对过去严格保障机制的削弱。备忘录还强调,除非有外交上的正式保证,ICE须在遣返前给与被遣返移民告知其即将被送往哪个国家,并使用被遣返者能理解的语言进行通知。通常要求在通知后,给予至少24小时的时间以安排法律咨询和准备,但在“紧急情况”时可缩短为6小时,前提是移民必须有合理的渠道与律师沟通。ICE官员在执行过程中不会主动询问移民是否害怕被遣返至该第三国,但如有移民自发表示恐惧,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保护资格筛查,这可能导致案情进入移民法庭继续审理。不过,批评者认为此机制存在重大缺陷,无法充分保障遣返者的基本人权。国家移民诉讼联盟执行主任翠娜·瑞尔穆托(Trina Realmuto)公开谴责该政策无视法律规定,以及宪法赋予被遣返移民的程序公正权利。
瑞尔穆托指出,所谓的“外交保证”未必包含免受非国家施暴者迫害或酷刑的具体保障,且这些承诺往往缺乏个案化审查程序,移民无机会查阅或反驳,并且政府未公开说明与哪些国家达成了相关保障协议,透明度极低。此外,通知时间短暂令移民几乎无从准备应对,若他们对第三国缺乏了解或语言沟通障碍,风险尤大。美国国土安全部回应称,他们已建立了近十个安全第三国协议,确保遣返对象能够享受适当的程序保障。助理部长特里西亚·麦克劳克林(Tricia McLaughlin)强调,这些协议旨在将“最危险的非法犯罪分子”遣出境外,以保障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但是,自最高法院于2025年6月发布裁决允许特朗普政府将移民遣返至无连接国家以来,遣返流程更趋迅速且程序上减少了移民的申诉机会。尽管联邦地区法院曾下令要求给予有刑事定罪的被遣返者“有意义的机会”申诉遭受迫害、酷刑或死亡的风险,该命令如今被搁置。
最高法院保守派多数的意见被视为优先维护行政权力而非保障被遣返者的人权,法官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对此提出强烈异议,批评此举是在“奖励违法行为”,漠视移民的正当程序权益。人权组织和移民权益律师倡导应加强遣返程序的透明度与公正性,确保任何遣返决策前都有充分的个案审查和风险评估,同时呼吁政府公开与第三国的协议内容及交换条件。鉴于多国政治复杂性及该境外遣返政策潜藏的法律风险,未来关于遣返至第三国的政策或将引发更多法律诉讼与道德争议,成为移民法律和国际人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ICE允许将移民遣返至第三国的政策调整,反映出美国移民执法的政策趋严态势与对国家安全的重视,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对程序保障及人权保护的严峻考验。无论是对被遣返者的权益保障,还是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担当,美国的这一政策都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多方监督。公众、法律界及人权组织将持续关注后续发展,推动政策既符合法治精神,也兼顾人道关怀与国际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