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席卷全球的浪潮中,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正处于加密货币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尽管传统金融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大部分人口,尤其是70%以上未享有银行服务的群体,但年轻一代愈发渴望加入全球数字经济的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坦桑尼亚政府对于加密货币的态度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议题。坦桑尼亚曾在2019年出于防止诈骗和保护经济稳定的考虑,实施了加密货币交易禁令。尽管当时的决定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今随着全球加密货币生态的演进,这一禁令是否仍适合继续执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家布拉维乌斯·卡乔扎博士明确表示,坦桑尼亚应当选择规范而非禁止加密货币的发展路径。
他指出,尽管政府禁令存在,但国内的加密货币接受度依然高居世界前二十名,这种现象说明禁令并未阻止市场需求的增长,反而可能导致风险监管缺失和市场滥用。卡乔扎认为,关键在于确保坦桑尼亚先令继续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而加密货币应被视为可交易的资产类别。这样的区别既能保护国家货币主权,又不至于剥夺公众从日益增长的数字经济中获益的机会。坦桑尼亚的金融立法如《坦桑尼亚银行法》本身对创新留有空间,适合引入以监督为核心的智能监管框架。其他非洲国家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宝贵借鉴。例如,肯尼亚的政府支持的“沙盒”机制让超过450万人安全探索加密资产,南非通过分阶段许可制度实现了加密货币公司合法合规运营。
这些实践表明,监管不仅能够保护投资者权益,还能促进加密货币市场的健康成长。尽管如此,卡乔扎警告必须提升全社会对加密货币风险的认识。2022年非洲因加密货币诈骗损失高达37亿美元,数字金融素养的不足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滋生土壤。因此,开展针对青年、商户和科技创业者的国家级教育活动,普及防诈技能和风险管理知识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卡乔扎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持积极态度,他建议坦桑尼亚应推进由国家支持的数字先令建设。其他国家如尼日利亚的电子奈拉已经促进了数字支付增长20%,并吸引近十亿美元投资。
CBDC不仅提升了支付效率,也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能力,有助于减少现钞流通风险,但同时需要谨慎设计以防止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在地区合作层面,东非共同体2024年发布的数字金融政策框架,为区域内跨境数字金融监管和合作提供了指引。坦桑尼亚积极参与其中,将有利于避免法律冲突、促进区域贸易整合和共享监管经验。此外,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制定的加密货币监管标准,坦桑尼亚透过对标国际规则,可以提升自身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公信力。回顾政策演进,坦桑尼亚政府从最初的禁止态度到如今的审慎开放,反映出国内经济转型的复杂挑战。加密货币并非金融风险的全部,但不监管则将引发更大混乱。
现阶段,政府需要权衡保护消费者安全与解锁金融创新之间的利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同时,打击非法加密交易平台、防范市场操纵和诈骗行为也需纳入监管重点。监管的最终目标应是塑造一个安全透明的市场环境,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而非成为少数人牟利工具。坦桑尼亚如果成功实现这一转型,未来将不仅是非洲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更有望成为创新金融体系的引领者。选择规范加密货币发展,就是拥抱变化,迎接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选择继续禁令,则可能错失未来成长的黄金机遇,陷入发展滞后和金融闭塞的困境。
正如卡乔扎所言,加密货币不会消失。坦桑尼亚正站在历史关头,前方的道路将定义国家金融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只有以远见和勇气构筑平衡且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架构,才能让数字经济的浪潮成为推动国家繁荣的风帆,而非破坏经济稳定的风暴。随着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坦桑尼亚的做法也将成为非洲乃至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参考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