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界的重复性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最新的巴西再现性计划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向公众视野。该项由巴西联邦大学(UFRJ)牵头的协作行动,集合了来自全国56个实验室的213名科学家,对近几十年来发表的多篇生物医学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制验证。结果令人震惊,只有不到一半的实验结果能够被成功复现,进一步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潜在漏洞,促使科研环境和政策层面亟需进行深度改革。此次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并非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的科研领域,而是选择了三种在巴西生物医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代谢测定、基因扩增技术及啮齿动物迷宫行为测试,通过此方法视角对科研成果的验证增加了广泛的代表性和专业意义。复制试验涵盖了从1998年到2017年间,至少半数作者具有巴西隶属关系的研究论文,确保对本国科研产出的有效检验。项目团队共执行了97次符合标准的复制实验,围绕多个统计和实验指标对结果的有效性展开评定。
令人担忧的是,基于五项严苛标准的综合判断表明,仅有约21%的实验能被认定为可复制。而且,原始研究中呈现的效应值普遍高出后续复制试验约60%,这表明发表的结果往往对干预效果存在夸大,涉及数据偏差和结果选择性报告的可能性。该挑战不仅反映了实验设计和执行的复杂性,还暴露了科研文化中存在的压力,包括对显著结果的过度追求、发表偏倚、科研激励不足和部分传统方法对细节控制的要求不够严格。此外,疫情期间进行的研究增加了团队合作的难度,标准化复制流程在多实验室之间难以协调,导致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差异。专家指出,虽然复制危机并非巴西独有现象,但本次系统性和多领域的复制尝试为拉美地区科研质量提供了醒目的警示。它强调了科学诚信和方法论严谨性的基础性价值,同时为决策者提供了敦促科研改革的科学依据。
项目协调者之一、联邦大学的元科学家玛丽安娜·博埃查特·德·阿布鲁表示,团队已经具备了“从内部发起变革”的丰富材料,无论是在公共科研政策领域还是高校内部管理层面,都能据此推动质的提升。未来改革的方向或包括加强实验设计培训、实施更全面的数据共享与透明度要求、引入更严苛的同行评议标准以及推动科研奖励机制向质量和可重复性倾斜。此外,建立多中心合作平台、统一实验流程及数据分析标准,也是提高研究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国际社会对复制危机的关注也在同步提升,诸多大型复制项目显示,全球范围内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普遍面临类似问题,表明科研生态系统中的系统性挑战亟待全球协同应对。科学界进一步呼吁,科研出版机构和资助方应积极承担责任,通过完善审核流程和激励计划,鼓励发布负结果和复制研究,有效减少发表偏倚和过度解读的风险。本文讨论的巴西再现性计划代表了科研自我反思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尝试,它不仅揭露了部分科研领域存在的深层问题,也为推动全球科研向更加严谨和透明的方向迈进提供了范例。
数十年来,科学因其累积性和可验证性被赋予社会信任,而如今正是深化方法论建设和治理机制的关键时期。未来,或许通过强化跨学科合作和持续的科研文化建设,科学界能够重建公众信心,推动知识进步实现更广泛的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