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早期儿童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简称ECE)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普遍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革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强的竞争技能和人力资本,以便他们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然而,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不仅塑造了教育内容,更深层次地影响了社会价值观。不断盛行的经济精英主义思维——即认为个人的才能与努力决定着终身的成功,而忽视社会背景、运气等不可控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扎根,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难以忽视的主旋律。经济精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张公民的价值主要是基于其经济成就和职业地位,同时强调成功源于天赋与个人努力。这种理念虽激发了个人奋斗精神,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悖论。
许多研究指出,这种理念强化了社会分层,将财富和权力集中于少数精英阶层,进一步固化了不平等的教育和社会机会,令底层群体越发边缘化。 围绕此现象,一项由国际研究团队于2025年发表的详尽研究揭示了全球早期儿童教育政策如何在无形中推广经济精英主义思想。该研究通过分析从1999年至2023年间53个国家的政府认可的教育课程和国际组织的咨询报告,运用定性编码和统计分析,揭露了政策文本中的潜在价值取向和技能重心。研究显示,尽管专家和政策制定者认可早教普及和质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但“社会凝聚力”的定义却多被局限于经济指标,如降低公共支出、促进就业等。更为关键的是,政策文件明显倾向于培养认知及社会情感能力,后者在国际组织的报告中尤为突出,而与公民身份、社会责任相关的技能常被忽视。这直接反映出教育体系更多关注个体在经济竞争中的成功,而非在更广泛的社会共享与协作中所应具备的能力。
研究中还特别指出,教育政策大量强调儿童的个体能动性及对自身成就的责任感。儿童被塑造成拥有高度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自我管理者”,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社会流动与经济回报。这种视角忽略了运气、家庭背景、社会阶层传承这些关键的不可控因素,也淡化了社区、家庭和社会支持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政策文件中对于“外部支持”如同伴协作、亲属帮助和社会机构援助等内容出现频率极低。这种单一化的成功观念有可能导致儿童及其家庭误以为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而忽视社会结构性的不公和资源分配的不均等。 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教育政策的这种变化并非偶然。
新自由主义注重市场效率和个体责任,推动公共服务包括教育私有化,强调通过教育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个人可雇佣性。人力资本理论为这一思潮提供学理支持,把教育视为提升国民经济和个人价值的投资工具。这导致教育改革重心向技能培养和个体竞争倾斜,社会正义与平等的议题则渐被边缘化。尽管社会对民主、公民权利等价值的呼声不断,但教育体系中对“合作”“同理心”“社会责任”等公民素养的落实仍明显不足。 这种经济精英主义陷阱不仅对社会公平构成挑战,也对个人心理健康带来隐忧。持续强调努力与才能是成功惟一标准,会导致弱势群体产生自我责备和无力感,影响其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感。
同时,过度的竞争压力也容易引发焦虑、压力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教育作为塑造人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场域,其偏颇的理念潜藏着对未来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也指出了地区和国家间在教育政策中经济精英主义表现的微妙差异。部分国家如爱尔兰、新西兰、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的政府文件较为罕见地提及不可控因素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说,这仍是全球教育改革中的例外而非常态。此外,国际组织间如OECD和欧盟在强调认知及社会情感技能方面较为突出,但在具体教学课程中,后者的比重却大为下降。这里揭示了理论指导与实际政策实施之间的张力和不完全一致。
中国的早期教育发展亦深受全球趋势影响。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把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作为目标,但同样面临教育内容过分聚焦于智力开发和个体竞争能力的现象。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尚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阶层固化的背景下,简单地强调个体努力可能加剧家庭间教育机会的差异,阻碍社会整体的均衡发展。 因此,未来教育政策亟需重新平衡个体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能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教育改革应超越单纯培养经济技能的视角,注重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多维度发展,包括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以及共情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引入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增强对不可控环境因素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更包容和合作的社会氛围。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对教育公平性问题的关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缩小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推动建设更加公正的社会。 教育实践层面,教师扮演关键角色。虽然顶层政策强调竞争力培养,但一线教师可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团队合作、同伴支持和社会责任,将教育中的社会价值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认同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以抵御单一经济精英主义思想的压力,促进多元价值观的发展。 总之,经济精英主义思维在全球早期儿童教育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个体技能与努力,忽视社会环境和集体支持的重要性,形成了所谓的“精英主义陷阱”。
这一趋势虽助推了个体在经济竞争中的准备度,却可能削弱社会凝聚力,加剧社会不公,并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未来教育发展需要从理念到实践层面进行深刻反思,推动涵盖公平、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