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零售投资者和机构资本。与此同时,市场中的犯罪活动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2025年上半年,相关损失创下新高,首次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和。这一现象被业内专家称为“加密货币犯罪超级周期”,其主要驱动力之一正是投资者普遍存在的FOMO心理,以及全球范围内缓慢且宽松的监管环境。 恐惧错过心理(FOMO)是一种心理驱动现象,指的是投资者担心错过赚钱机会而急于进入市场,忽视潜在风险。在当今加密市场的热潮中,FOMO促使大量资金快速涌入各种新兴数字资产,尤其是高风险的山寨币和模因币,这为不法分子设计骗局提供了温床。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出台明确且有力的政策,使得这些项目容易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非法集资、诈骗和洗钱活动,犯罪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且难以追踪。
前美国缉毒局特工比尔·卡拉汉指出,加密犯罪分子拥有更为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去完善他们的犯罪手法。不同于传统金融市场,加密市场的匿名性和平稳门槛使得攻击者能够进行多次尝试,即使经常犯错仍能获得可观收益。这种“风险与回报”的不对称性极大地激励了犯罪行为的持续发生。与此同时,区块链安全公司CertiK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均每起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高达430万美元,令人震惊。 影响加密犯罪超级周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推广者和关键意见领袖的不当行为。许多影响力人物利用自己在投资者中的声望发起带有明显欺诈性质的代币项目,采取“狙击”和“跑路”等手段牟利,导致大量零售投资者被蒙蔽而遭受损失。
市场调查公司Solidus Labs的研究揭示了类似的情况,其指出Pump.fun等代币发行平台上近99%的代币表现出明显的拉高出货特征,也就是典型的“拉盘甩卖”骗局。 执法部门在应对跨国且技术复杂的加密犯罪活动时面临诸多挑战。资源有限、法律管辖权交叉以及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使得犯罪分子的追查难度陡增。链上分析公司Chainalysis在2024年7月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洗钱手法的多样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拉大了非法活动与监管问责之间的差距,严重损害了合法用户和开发者的利益与信心。 尽管形势严峻,但业内专家依然对未来保持谨慎乐观态度。CertiK的高级区块链调查员娜塔莉·纽森认为,提高智能合约的安全标准和加强用户教育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她指出,虽然无法完全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但通过技术和教育的双重提升,可以显著降低用户所面临的风险。 在监管层面,克罗诺斯研究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汉克提出,当前全球各地对加密市场的监管态度在过度和不足之间摇摆不定。过去的苛刻执法逐渐放松,转向更宽松的态度,这种监管的“摆动”导致市场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从而助长了犯罪盛行。黄汉克认为,解决之道不是简单的“更多打击”,而是通过智慧且有针对性的监管,找到保护投资者与推动市场普及之间的平衡点。 与此同时,全球执法机关加大了打击暗网市场的力度,努力将不法分子驱逐出加密领域。然而黄汉克也强调,由于加密市场本质上的去中心化和参与者的匿名性,零损失无异于不可能。
加密货币的高速度和全球访问特性,使其成为网络攻击者测试新型攻击技术的首选目标。这些攻击正是在测试新兴系统的安全极限,因此与其将加密视为攻击对象,不如视其为实验场。 为应对这一挑战,业界和监管机构正努力寻求多方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和立法更新强化风险防范能力。其中,区块链分析技术的提升帮助追踪资金流向,智能合约审计提升代码安全,用户风险意识教育亦逐步普及。联合执法行动和国际合作成为共同打击加密犯罪的重要策略,逐渐形成合力遏制这股犯罪潮流。 对于投资者而言,认识到市场中的风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参与高度投机性资产时务必要理性判断,深入了解项目背景和团队资质,避免跟风受骗。此外,合理配置资产,采用冷热钱包分离存储,定期监控资金安全,也是防范损失的有效举措。 展望未来,加密货币市场仍将持续演进与成长。伴随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监管与安全机制也将不断完善。FOMO心理与监管宽松带来的犯罪超级周期虽短期内难以根除,但通过多方努力,有望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技术、监管和用户三者间的平衡将成为驱动加密行业稳健发展的核心。
总的来说,FOMO和监管宽松造成的加密货币犯罪超级周期不仅暴露了行业发展中的诸多漏洞,也提醒我们加密资产的安全防范工作刻不容缓。只有全面提升技术防护、加强监管协调、提升投资者素养,才能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保障市场的长期稳定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