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青少年作为新兴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备受关注。近日,一项由Common Sense Media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13至17岁青少年经常使用人工智能(AI)陪伴工具,如Character.AI、Nomi和Replika等,来满足情感交流和社交需求。近三成受访者更表示,与AI的对话体验在满足感上甚至不逊色于与真实人类的交流。这一现象引发了教育界、心理学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广泛探讨。人工智能陪伴为何受到青少年欢迎?近年来,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AI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其逼真的对话能力和高度模拟的人格特征能够为用户带来似乎“真实”的社交体验。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新冠疫情及其带来的社交隔离,使得许多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AI陪伴工具恰恰提供了一个“无风险”的安全空间,用户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而不必担心被排斥、嘲笑或遭遇欺凌。心理健康师A.G. Noble指出,青少年因为社交技能尚未成熟,且容易遭遇同龄人压力,AI陪伴满足了他们对交流的渴望,同时避免了实际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的尴尬和复杂情绪冲突。AI伴侣提供的隐私保护和“可随时切断”的交互方式也使青少年感觉更自在。尽管如此,专家们对于青少年过度依赖AI陪伴的潜在风险表达了担忧。首先,AI并非真正的心理专家,其所给出的建议和情感回应缺乏人类的同理心和真实理解,难以真正解决青少年的情绪困扰。此外,依赖虚拟社交可能导致青少年社交能力退化,削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的能力。
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强调,AI对话触发的多巴胺和催产素释放虽能带来瞬间的满足,却缺乏稳固的人际纽带支撑,形如“空卡路里”,长期依赖可能滋生孤立感甚至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美国心理学会亦曾警告,部分青少年已出现与AI建立“不健康甚至危险”的情感依赖症状。面对这一新兴挑战,社会各界提出了多方面的应对策略。首先,普及AI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AI的本质和局限,避免被虚假的陪伴体验迷惑。其次,AI研发者应承担社会责任,设计对未成年用户有明确提示功能的系统,定期提醒其AI伴侣并非真人,防止用户产生错觉。家长和教育者则被敦促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鼓励并创造更多线下社交机会,促进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造成的社交隔离后,青少年的社交障碍更加突出,家庭应成为重建情感连接的重要场所。而学校和社区也应增加针对青少年的社交技能训练和心理辅导服务,提升其面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此外,政策层面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框架,限制未成年人单独使用AI陪伴工具,结合心理健康专家的指导,确保技术应用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陪伴工具仍将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潜在风险,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这需要家庭、学校、科技企业和政府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构筑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数字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AI陪伴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孤独与挑战。它既展现出科技的创新力量,也暴露了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只有深刻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才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