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苹果公司创始人兼CEO史蒂夫·乔布斯发表了一篇被誉为“最伟大的毕业演讲”的演说。这场演讲不仅成为了激励无数毕业生的经典,而且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天的体育场,成为现代演讲史上的传奇。时隔20年,乔布斯的这篇演讲依然被人们反复回味和引用,其背后的创作过程也逐渐被揭开,展现出他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突破。乔布斯身为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常以高标准、严苛的态度面对工作与团队,但当他面对这一人生转折点的公共演讲时,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不安。早在演讲前几个月,他便开始为这篇致辞反复构思,试图找到最适合和最真诚的表达方式。乔布斯很快注意到了这次邀请的非同寻常意义: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向大学毕业生发表演讲,也是一次将个人故事公开分享的机会。
尽管他平时极度低调,极少谈及私人生活中的创伤,比如童年被收养的经历、1985年被苹果驱逐的失败,以及癌症的苦痛,但他决定将这些元素直接融入演讲中,以求触动人心。乔布斯内心忐忑,甚至在邮件中向好友迈克尔·霍利坦言“不擅长这种演讲,觉得很尴尬”,他担心自己的文字难以打动观众,也害怕表现不佳。最初,他尝试自己构思演讲,希望能够传授勇敢、坚持和人生哲理,甚至考虑分享营养健康方面的见解。但他的尝试经历了反复的犹豫和停滞,直到他求助于身边朋友。迈克尔·霍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技专家,曾与乔布斯在Next公司共事,并深知乔布斯的风格和内心世界。霍利支持乔布斯采用讲述自己真实经历的方式,强调演讲的个人化和诚挚性,而非空洞的抽象劝诫。
乔布斯最终将演讲结构定为三大故事主轴:关于“连接点”的回顾,通过自己大学辍学的经历说明过去经验如何为未来铺路;关于“爱与失去”,讲述被苹果辞退后如何重新找回自我;最后是关于“死亡”,用自己的癌症经历表达对生命短暂的领悟。乔布斯原本没有一名专职编剧协助创作,曾尝试联系著名编剧亚伦·索金,但未能收到实质帮助。最终在好友和家人的支持下,他阅读并反复修订演讲稿,甚至邀请家人一起聆听、提供反馈。为了确保演讲的自然流畅,他练习在街头面对树木朗读稿件,克服对演讲稿动作的生疏感。演讲当天,烈日炎炎,现场气氛喧闹。乔布斯身着简朴的牛仔裤和黑色T恤,打破传统学术袍的规矩,展现了其一贯的叛逆个性。
虽然他声音平稳,但明显没有他在苹果发布会上那种自信满满、激昂澎湃的气势,反而流露出一份罕见的脆弱和真诚,这种坦诚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尊敬和沉默倾听。演讲尾声,乔布斯以《全地球目录》最后一期封面的“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作结,点燃了听众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期待。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本质上呼唤年轻毕业生永远保持好奇心、不满足现状、勇于冒险,成为了这次演讲永恒的标志。最初,演讲的反响颇为平淡,毕业生们多数因前夜的庆祝及天气炎热而兴致不高,掌声也未如乔布斯习惯的科技发布会般热烈。乔布斯本人也曾怀疑演讲的效果,甚至在结束后感到松了一口气。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演讲逐渐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得益于逐渐流行的视频分享网站和传播渠道,演讲视频被数以亿计的人观看。
它的真诚和深度让无数人重新思考生命、工作和梦想的意义。乔布斯用自己的生命经历证明了演讲中的话语不仅仅是空洞的理想主义,而是实实在在贯穿他一生的行动指南。乔布斯离世后,这篇演讲更添了一层沉重的历史意义,成为纪念他人生的珍贵遗产。演讲中对死亡的坦然直面,被视为勇敢面对人生无常的典范。其他领域的公众人物如NBA的勒布朗·詹姆斯,也借助这段演讲的力量,激励团队逆转局势,证明演讲跨界激励的强大影响力。20年后,乔布斯的斯坦福毕业演讲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公共演讲范例,更通过其深刻的反思和人性关怀,定义了现代毕业生面对未知世界的态度。
坚持自我、拥抱人生挑战、敢于梦想和创新,这些理念成为创业者、创新者、学生乃至普通人的精神指南。斯坦福当年的毕业生至今仍佩戴印有“still hungry, still foolish”的个性化服饰,以示对乔布斯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乔布斯这篇演讲的创作与呈现历程,展现了一个科技巨擘难得的情感软肋和内心挣扎,映射出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见与自省。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演讲和激励并非出自完美无缺的状态,而是在展现真实与脆弱后激发出人心共鸣的力量。今天的我们回望这次演讲,不仅是纪念一位时代偶像,更是为了从这些真情实感中汲取生活智慧,勇敢追逐内心的热爱,不负生命赋予的独有使命。乔布斯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世界: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我们只能勇往直前,永远保持饥饿,永远保持愚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