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尤其在图像生成领域表现突出。Midjourney作为领先的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平台,凭借强大的技术能力,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文字提示生成丰富多样的图像,为创意工作者和普通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然而,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背后潜藏的版权争议也日益凸显。2025年6月,迪士尼与环球影业这两大好莱坞影视巨头联名控告Midjourney涉嫌侵犯版权,掀起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法律风暴。迪士尼与环球影业的联合诉讼标志着传统娱乐产业对生成式AI版权问题的严肃态度,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提醒技术创新不能忽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起诉内容表明,Midjourney未经授权,利用这两大影视公司丰富的作品库进行数据训练,生成了大量涉及他们版权保护角色的图像。
例如,迪士尼旗下的星球大战系列中的达斯·维达形象,以及环球影业《卑鄙的我》中的小黄人,都出现在Midjourney生成的作品中。版权方认为,这种未经许可的使用构成了“底层盗版”和“无休止的侵权复制”,严重损害了影视公司的合法权益。诉讼文件中称,Midjourney对迪士尼和环球影业的多次停止侵权请求置若罔闻,没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阻止相关内容的生成和传播。从法律视角看,无论侵权作品是由传统手段还是AI技术生成,本质上都涉及未经授权复制和传播原创作品,缺乏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据。此外,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强调,侵权行为是“有意为之”,不仅反映了对版权法的漠视,也威胁到影视创作者的经济利益和创作动力。Midjourney公司对此尚未公开回应。
早在2022年,该平台CEO David Holz曾在媒体采访中将Midjourney比作“搜索引擎”,表示其技术只是在网络上吸纳大量公开图片作为训练素材,借鉴了人类学习的方式。他认为,模仿和从已有作品中学习是合法的艺术创作手段,AI生成的图像只要展现出不同于原作的创意,就是合理的创作演变。虽然这种观点在AI开发者和部分艺术家中颇具支持者,但传统版权方和业界存在分歧。整个争议反映了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来源及版权界限尚无明确法规规范的现状。大型AI公司多以“合理使用”(Fair Use)为由,主张使用公开网络数据训练AI符合版权保护的例外条款,但权利方则认为此种“大规模抓取”和使用内容方式,实际上侵犯了版权持有者的权益。除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外,OpenAI、Anthropic等多家AI技术企业亦面临类似诉讼,显示了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版权法律纷争的风口浪尖。
此外,英国伦敦正在进行的一场重磅版权审判,Getty Images控诉Stability AI未经授权使用其图像库,进一步凸显了全球范围内AI版权纠葛的广泛性和紧迫性。版权纠纷对创意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AI技术提升了创作效率和表现力,为非专业人士打开创作大门,促进了艺术多样性和创新;另一方面,版权方担心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被“无限续写”,不仅导致收入损失,也可能稀释作品的独特价值,打击原创精神。业界专家建议,未来必须制定更明确且平衡的法律框架,既保护版权方合法权益,又允许AI技术合理发展。学术界普遍认为,AI训练应在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创作者利益基础上进行,必要时采用技术手段过滤版权内容,或通过版权费用分成保障创作者权益,推动“共赢”生态。同时,社会各界需增加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关注,厘清AI生成内容的责任归属,保障文化多样性和公平竞争环境。
整体而言,迪士尼与环球影业对Midjourney的诉讼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数字版权保护进入新阶段。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前沿,平衡创新与版权保护,是全球创作者、企业和立法者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随着此案的发展,必将对全球AI产业监管、版权法律制定、创意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人工智能与电影、动画、游戏等文化产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而版权争议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挑战。只有在法律、技术和伦理的多方协作下,才能推动AI技术健康有序发展,激发更多创新活力,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