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制造业持续遭受重创,尤其是在能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英国工厂的生产活动进入了自近年来欧洲制造业最低迷的阶段。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五月份跌至46.4,这不仅低于经济活动收缩的门槛50,更标志着制造业已经连续八个月陷入萎缩。相比之下,德国作为欧元区制造大国,其五月份PMI为48.3,尽管同样处于收缩区间,却明显优于英国。能源成本的激增被普遍认为是拖累英国制造业最大的障碍。 能源成本的飙升主要源自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和国内体系的额外收费。据政府数据显示,英国工业用电价格居发达国家之首,远超过德国和法国,甚至是美国的四倍。
对制造企业而言,能源开支占据着其总成本的显著比例。持续的高价令企业经营压力陡增,严重影响利润率和投资意愿。英国多位制造业领袖呼吁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如取消针对“净零”排放计划而加征的能源附加费用,以帮助工业界降低用电成本。据行业分析,此举可让制造商用电价格降低约四分之一,缓解当前的财务压力。 除了能源成本问题,英国制造业还面临税务负担加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四月份,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以及雇主国家保险贡献金的调整,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负担。
在市场需求不振和外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制造商不得不采取裁员以控制支出,这使得英国制造业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贸易因素亦不可忽视。过去几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英国制造业处于全球贸易体系变动的核心地带。尤其是与美国发起的贸易争端,为制造业传统出口市场带来不确定性。高能耗行业的订单波动和供应链中断,导致企业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难以有效执行,信心指数下降,进而影响企业扩张和投资决策。 英国工厂收缩的情况引发了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广泛关注。
反对党领导人及行业协会多次敦促现政府重视工业生产成本问题,认为当前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力度不足。且前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评论指责财政政策缺乏远见和力度,制约了市场“动物精神”的恢复,即企业和消费者的投资与消费积极性。 制造业的低迷不仅反映在产能利用和订单量的减少上,也对区域经济和就业市场产生连锁反应。许多依赖制造业的城镇及社区正经历经济活动的日益萎缩,社会不平等与失业率提升成为现实问题。专家警告,如果高企的能源成本得不到根本解决,英国制造业可能将面临持续的去工业化风险,难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保持竞争力。 英国政府即将公布新的工业战略,业内人士普遍寄望于政策能为制造业注入新活力,加大对能源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及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
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和可负担性,降低制造企业税负和行政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将是逆转当前困境的关键。与此同时,推动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也需成为政策的重点之一,以增强产业韧性。 综合来看,英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既复杂又多元,但能源成本依旧是最紧迫的问题。只有政府、企业与社会多方协作,形成有力举措,才能帮助英国制造业止跌回稳,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绿色转型浪潮加速,英国产业未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对能源和工业政策的选择与执行。未来数年将是英国制造业能否重振辉煌的关键时期,也是攸关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归属的重要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