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文明之一,其起源与人群构成一直是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考古遗址和文字记录为我们揭示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但关于古埃及时期人群遗传构成的直接证据一直较为缺乏,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恶劣的环境条件导致古DNA难以保存。2025年,科学家们首次成功测序了生活在公元前2855年至公元前2570年间的古埃及努韦拉特(Nuwayrat)男性个体的全基因组,为解开古王国时期埃及人遗传结构提供了革命性视角。 努韦拉特个体来自埃及境内距今约4800年的古墓,墓葬特殊,尸体被安置在陶罐中,这种罐葬方式推测或许有助于DNA的保存。经过严格且先进的单链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科学家们获得了覆盖率约2倍的全基因组数据,成功解答了历史上关于王朝早期埃及人口起源和流动的诸多疑问。 从基因组分析的整体视角来看,努韦拉特个体基因构成主要源自北非新石器时代群体,与现代北非及部分西亚群体最为接近。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约有20%的祖源可追溯至近东地区的东部肥沃月湾,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及周边地区。这一点与该时期安纳托利亚和黎凡特地区人群的遗传谱系非常相似,表明早期埃及人与近东地区存在基因交流,不仅是文化、技术和物质交换的表象,也包含了人口迁徙和基因流动。 这一研究挑战了此前认为古埃及人主要为本地起源、且与邻近地区遗传交流有限的传统观点。历史上的考古证据早已显示,早在公元前六千纪甚至更早,近东地区的农业、畜牧及陶器制作技术便影响并传播到埃及。此次基因组研究确认,这种文化传播伴随着实质的人口迁徙,贡献了显著的外来遗传成分。 此外,努韦拉特个体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单倍群均符合现代北非和西亚常见的遗传类型,进一步支持其混合型遗传背景。
基因组中无明显的近亲结婚遗迹,显示该个体所处社会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稳定。形态学分析与基因组数据互为印证,牙齿特征和颅骨测量均体现了其与北非及近东人群的亲缘关系。 多重同位素分析同样显示,该个体在幼年时期的饮食以尼罗河谷地区的植物和畜牧产品为主,典型的埃及本地环境特征,说明其成长背景为定居、农业蓬勃发展的尼罗河谷。牙齿和骨骼特征表明他经历了较为艰辛的生活,晚年患有严重骨关节炎,可能从事陶器制造等体力劳动,然而其安葬方式体现出较高的社会地位。 古埃及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也在研究中得到了映射。对比稍晚于努韦拉特个体的第三中间期(公元前787年至公元前544年)埃及个体基因组,发现随着时间推移,黎凡特地区的基因成分比例显著增加,显示多次人口迁入和基因交流事件塑造了埃及千年的种群面貌。
现代埃及人的遗传构成则更加多样,不仅继承了古北非及近东的祖源,还融合了后来来自非洲东部和西部的基因流入,反映了埃及作为连接非洲和欧亚大陆枢纽的复杂人群历史。 该研究不仅突破了古埃及地区DNA研究的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也为探讨古埃及文明多元遗传背景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它强调了文化传播和人口迁徙的相互交织,彰显了埃及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甚至历代王朝更迭中,作为人口与文化交汇点的重要地位。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获取更多不同时间段、不同社会阶层和地理位置的古埃及个体基因组,以细致描绘埃及千年文明的人口结构演变全貌。结合考古学、语言学和文化遗产研究,未来有望更加深入地揭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与邻近文明的互动关系。努韦拉特个体的基因组作为古埃及早期人群的重要代表,为解读古代埃及多元且复杂的人口历史奠定了坚实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