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已无处不在,从个人娱乐到企业管理,从数据传输到信息存储,它们承载着人们大量的工作与生活内容。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种被称为“可信计算”的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了关于计算机是否真的信任、用户是否拥有完全控制权的深刻质疑。 所谓“可信计算”由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推动,其中包括微软、英特尔以及影音媒体产业巨头。这一概念旨在通过硬件和软件层面的加密技术,严格限制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和访问的数据,以达到防止盗版和保护版权的目的。虽然初衷看似正当,但其背后潜藏的却是对用户自由的极大限制与监控,使得计算机不再完全听从用户的指挥,而是服从于程序制定者的规则。 传统上,软件的专有与闭源设计便已让用户无法查看或修改程序背后的源代码,这意味着用户无法真正掌控软件的行为。
只有开发者能够定义和约束软件的功能,这导致一些商业软件中植入了可能损害用户利益的隐蔽功能。例如,某些版本的操作系统会自动报告用户硬盘内的软件清单,某些音乐共享软件则可能利用用户电脑资源为他人提供服务,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用户隐私,也违背了用户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可信计算”的核心技术包括数字加密与签名设备,其密钥对用户并不公开,只有特定的程序才能获得运行授权。这种机制让用户必须依赖经过授权的软件及内容,任何未经许可的程序或文件都无法正常运行或访问。更为限制的是,这些授权规则会通过互联网定期自动更新,若用户拒绝连接网络以获取最新规则,部分功能将被自动关闭。 数字版权管理(DRM)是“可信计算”技术的典型应用,它将影视音频等数字内容的播放限制于特定设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合法用户进行复制或分享。
虽然表面上看似保护了版权,但也严重限制了用户的使用自由,阻碍了内容的合理流通和共享。事实上,许多用户和自由软件社区对这种机制持强烈反对态度,认为它无端剥夺了用户的根本权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控制机制不仅限于媒体内容,范围已经扩展至电子邮件、办公文档等多种数据形式。有情景设想,如果关键的办公邮件被设计成阅后即焚或只能在特定设备上打开,那么在责任归属、证据保留等方面带来的风险无异于“电子墨水”消失。这样的技术不仅助长了公司中违规行为的隐蔽性,更可能成为政治贪腐和不法行为的温床。 知名的文字处理软件也可能利用这种控制技术加密用户文档,使得其他软件难以读取甚至完全无法兼容。
这与目前自由软件社区为实现文档格式兼容性所做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显然,基于“可信计算”架构的软件不仅削弱了用户自由,还危及了开放软件生态的存在。 试图理解并接受“可信计算”软件带来的权利删减风险几乎是不现实的。因为使用这些软件意味着对其默认加密和限制功能的依赖,一旦使用,就被牢牢绑定。更糟糕的是,程序开发者可以不断更新软件的授权规则,自动调整甚至加严限制,让用户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陷入“科技绑架”的境地。 相对而言,使用自由和开源操作系统如GNU/Linux,以及避免安装闭源商业软件,用户才真正能掌控计算机的使用权利。
在自由软件项目中,任何潜在的恶意代码都容易被社区发现并修正,用户拥有更全面的知情权和修改权,这正是用户数字自由的基石。然而,“可信计算”的引入可能从根本上阻断自由操作系统和自由软件的运行,使用户只能依赖特定厂商授权的系统和程序,一旦颠覆整个计算平台的开放性和独立性。 更具威胁性的,是一些美国拟议中的法规,如被称为“消费但不尝试编程法案”的CBDTPA法案,这类法律强制要求所有计算机必须支持“可信计算”,禁止未授权设备联网使用。即使法律未强制执行,“市场压力”也将迫使用户不得不选择支持这种限制性技术的设备,从而形成实质上的数字桎梏。 辩论中支持“可信计算”的企业往往强调其表面上的安全保障,如防病毒和保护数据完整性等。但对普通用户而言,其所谓的“安全”实质上是对数据访问权、复制权、传输权的控制,甚至将用户定义为潜在“攻击者”,把自由使用视作对版权的威胁。
换句话说,“可信计算”不是用来保护用户,反而是保护企业对用户行为的监控与限制。 鉴于“可信计算”的本质目标是夺走用户对个人设备的控制权,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是一场关于数字自由的斗争。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不应成为限制用户自由的工具,而应成为增强自由和自主权的助力。自由软件运动正是为此而生,他们通过推广开源代码,鼓励用户了解和参与软件开发,以确保每个人都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计算环境。 目前,虽然“可信计算”的最新实施,如可信平台模块(TPM),在普通个人电脑上未能完全实现其对数字版权管理的压制目标,但相关技术日益成熟,诸如远程认证机制已经被应用于移动设备和操作系统,限制非官方系统的使用权。这些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加剧用户的数字受控风险。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保持对操作系统的选择权,尽可能使用自由和开源软件,避免捆绑安装闭源或带有“可信计算”限制的软件,可以有效保护个人数字自由。社群的集体行动同样重要,只有通过共同抵制数字限制管理(DRM)和“可信计算”的扩散,才能实现真正的计算机自由。 综上所述,计算机本应是人类智慧的工具,是赋予用户自由和创造力的平台。但随着“可信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计算机正逐步演变成限制用户自由、服从厂商与版权方意志的装置。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清醒意识到其中风险,积极支持和参与自由软件运动,维护数字时代的个人权利与自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信任自己的电脑,把它变成可靠而自由的伙伴,而非桎梏我们手脚的枷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