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的兴起吸引了全球范围内无数关注与争议。它被视作新兴的金融革命,承诺打破传统银行和政府的垄断,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场体系。然而,这场“革命”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政治意图和环境代价。加密货币不仅是金融技术的创新,更是右翼自由主义者推进极端市场自由主义和体制解构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推动社会灾变和生态灭绝的催化剂。 这种新兴货币系统的核心是区块链技术,最初由神秘的“中本聪”提出。区块链允许数据交易被分散记录,不受单一政府或银行控制,从表面上实现了更民主、更透明的金融自由。
然而,正如批评者指出的,所谓的“去中心化”实际上演变成了由掌握大量算力的大型“中心矿工”控制的寡头体系。拥有强大算力的个体或机构可以垄断加密货币的生产和价值操控,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背离了自由主义追求公平的初衷。 从政治角度来看,加密货币发展正被右翼自由主义者和特朗普主义者大力推动,成为他们破坏现有行政体制和民主监管的工具。特朗普本人自称为“加密货币总统”,甚至发行了自己的$TRUMP模因币,同时家族通过相关项目获利数十亿美元。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则因积极推广“柴犬币”,利用网络文化符号赋能数字货币,激发了加密市场的狂热和风险。然而,这些看似新潮的金融实验背后,是对行政国家权力的系统性削弱,是资本权利对未来的掠夺和重塑。
加密货币的生产过程,即“挖矿”,需要庞大的计算能力和能源消耗,这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全球范围内的比特币挖矿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科学预测显示其碳排放规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推动全球变暖,可能超过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污染总和。表面上炫目的数字财富,实际上是以地球生态系统为代价演化的悲剧。 数字艺术和NFT(非同质化代币)现象的兴起,进一步掩盖了这一现实。艺术家通过数字作品在区块链上出售NFT,实现了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成交额。这种现象被视为新的艺术和文化形式,但背后隐含的是对能源消耗的巨大依赖和社会性感恶化的内容。
知名数字艺术家“beeple”的作品虽获得史诗级价格,但作品中充斥着厌女症、种族歧视和暴力的影子,映射出网络文化重压下的社会病态。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气候峰会中尝试利用NFT技术进行环境宣传,表面上支持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又拥抱了加剧生态危机的技术逻辑。这种“两面派”行为暴露出现代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深层矛盾。即便是所谓的绿色能源,也难以摆脱对稀有金属和工业生产的重度依赖,数字经济的发展无疑在消耗更多原本偏向民生和公共利益的资源。 更为复杂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迅速扩展同样处于类似能源消耗与社会潜在危险的境地。AI算法需要海量计算支持,其电力消耗预计在未来十年将数倍于全球人类劳动力的耗能总量。
尽管科技宣传将AI视为未来智能的代表,其所承载的种族、性别和社会偏见却被加以放大和复制。AI的兴起是人类自我意识与资本逻辑的终极交织,是对“智能”这一概念的异化与商品化,暗示着未来人类认知与生命形式的大规模重塑和丧失。 从文化、政治到生态层面,右翼自由主义通过加密货币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构筑了一个“气候宣传的灭绝循环”。他们利用气候危机制造恐惧,再以虚假的科技奇迹作为解决方案,实际上却加速了生态崩溃和社会解构。归根结底,这些极端自由主义者正试图在全球治理失效的真空中,打造一个脱离国家监管、服务于资本霸权的新世界秩序。 这种未来愿景中的“最后货币”,即加密货币,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文明灭绝的象征。
它代表着资本在现代科技掩护下,更加赤裸裸地剥夺自然资源和社会权利,将地球推向无法逆转的毁灭边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最后的智能”,标志着人类认知的终结和机器逻辑的无所不在。 要化解这场双重危机,需要超越传统技术乐观主义的思维,重新审视资本与技术的关系,质疑市场化极端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误区。只有在全球社会深化民主治理,促进公平正义,并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转型时,才能避免人类文明的平凡灭绝,开启一个多元、公正且生态友好的未来。 总结来看,加密货币的兴起远非简单的技术演进,而是全球权力结构、社会生态和文化意识的深刻映射。它展示了一个在地球命运面前的政治博弈和价值抉择,提醒我们必须警惕这场新金融浪潮背后的深层危机。
只有以批判和行动回应,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发展方向,避免被“最后货币”绑架,迎来真正有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