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进步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但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在学生学术诚信和评估方式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形式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高校怎样在维持教学质量与公平性的前提下,准确有效地应对学生利用生成性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学术任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当前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可以彻底根除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不端行为。首先,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因为自然流畅且内容丰富,很难被传统的抄袭检测软件识别。在尝试利用AI检测器来鉴别学生作业是否为人工智能产物时,准确率并不理想。
最新的研究显示,这些检测工具在识别AI生成文本时的准确率不足40%,在面对有意规避检测的“对抗性”文本时,准确率甚至下降至22%左右。换言之,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作业,检测系统都难以查出其真实来源。对于高校教务部门而言,这无疑增加了学术诚信管理的难度。其次,部分观点认为大学选择不严格打击AI作弊,主要是因为对国际学生学费的依赖。英国的许多高校尤其面临着财政压力,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是填补预算赤字的重要来源。一些批评者因此怀疑高校在打击AI作弊方面存在“盲点”或“选择性忽视”的现象。
然而,教育业内的专家指出,现实更加复杂。高校并非不愿意采取措施,而是现阶段技术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有效鉴别,加之保护学生权益,防止误判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高校在打击AI作弊上进退维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大学正尝试通过改变评估方式来适应新环境。例如,采取线下监考的笔试形式,意图减少学生借助AI工具作弊的可能性。这类传统考试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技术辅助作弊,但也带来了学生压力大、考场资源紧张等问题,且未必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更有教育学者建议转变评估策略,从传统的论文写作转向更注重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核模式。
比如,设计考试时引入新的材料和案例,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表达。这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依赖AI工具完成任务的空间,也更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单纯检测作业是否由AI生成,这种评估方式更注重学生的真实理解与创造力。然而,这一变革并非易事。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精力设计创新的考试和作业形式,学校也需配备相应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转变评估形式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自律性和学习主动性。
社会和教育系统必须共同塑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文化,明确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界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教育辅助工具的正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创新思维。高校应鼓励在教学中合理利用AI,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而非一味排斥。归根结底,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学面对AI带来的挑战,不可能依赖单一技术手段或简单禁令去解决问题。
持续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创新评估方式、提升师生对AI的理解与管理能力,才是应对变革的长远之计。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必须协同合作,共同探索适应新科技环境的教育新模式。从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出发,既防范技术被滥用,又善用技术优势,赋能未来人才的发展。这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没有捷径可走,但充满希望和潜力。通过不断反思与创新,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力、批判力和责任感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