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整,一项新兴现象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重新回到之前的雇主工作,这种被称为“回归员工”(boomerang employees)的趋势正在快速回暖。根据知名薪资服务供应商ADP在2025年3月的报告,回归职场的员工在新招聘中占比已达到35%,较一年前的31%显著提升。这表明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都开始重新审视回归旧雇主的价值与可能性。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动,不再是一味寻求新鲜环境的单向流动,而在更成熟的职场生态中形成了相互选择和信任的循环。劳动力市场的未来因此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面貌。回归职场旧爱潮的兴起,背后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因素推动。
首先,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许多企业在招聘新人才时更加谨慎。招聘和培训新员工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风险。相比之下,曾经共事过的员工因已熟悉公司业务和组织架构,能在较短时间内重新融入团队,实现“快进快出”的工作效率,因此备受青睐。ADP首席经济学家尼拉·理查森指出,这一趋势的持久性主要源于企业试图最大化现有及潜在劳动力的效益,同时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疫情时代催生的远程办公模式,使得员工的工作地点不再局限于传统办公区域。房市高企与利率上升使得跨城市、跨地区的再就业流动性下降,许多员工不愿为了工作而搬迁,选择重新进入原本熟悉的本地雇主阵营成为理想选项。
企业也因远程办公的普及更加灵活,乐于接受曾经离开的员工回来。三是政府机构亦成为回归潮的重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例,2025年春季因政府部门职员裁员计划,许多联邦职工被迫离开岗位。但随后,因经验丰富的人才流失带来的业务影响,政府部门积极重新雇佣这些“熟面孔”,如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重新发出了超过460名被裁职员的返聘通知。回归职场不仅在公共部门体现鲜明,私营行业尤其是媒体、出版、软件开发及技术领域同样显著。技术行业的快速迭代极度依赖熟悉产品及流程的专业人才,回归员工能保存并延续团队知识,提升项目持续性和创新速度。
回归雇主的员工群体具有独特优势。他们深谙公司文化和岗位职责,适应成本低,同时也带来新的视角。经过有别于前次工作的经历,他们能在回归后提升个人技能及岗位贡献度。此种“旧爱新貌”的关系,常常为双方带来双赢结果。此外,随着近几年“离职热潮”和“伟大辞职”(Great Resignation)现象的逐渐退却,员工辞职率从2022年3%的高点下降至2025年4月的2%,这表明员工流动趋于稳定,而工作满意度及稳定就业意识有所增强。随着市场环境趋于理性,员工更愿意重新评估工作价值,回归曾经有良好合作经历的雇主也成为理性选择之一。
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带来了回归趋势的显著变化。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大量裁员导致回归员工比例激增,企业急需重新唤回熟悉业务的员工以支持复苏。2022年时由于人才争夺激烈,回归比率下降。但随着市场逐步冷却,回归现象再次上升,标志着职场生态正趋于成熟和平衡。对于企业而言,激励回归员工策略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薪资待遇的竞争力,更与企业文化的包容性、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晰性以及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紧密相关。通过建立针对回归员工的特别培养机制和快速融入项目,企业能迅速稳定团队,同时节约招聘成本。
与此同时,回归员工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他们更倾向于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而非简单的工作职位。他们可能带着对外部环境的新认知回归,期望促进企业创新和流程改进。若能得到积极响应,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知识传承和持续改进。然而,回归潮也带来一定的挑战。企业需防范因员工多次进出带来的团队稳定性风险,尤其注意避免组织内形成“循环员工”而影响新人才的拓展。
同时,管理层应通过精准员工关怀,确保回归人员与现有员工间的协作顺畅,防止潜在的文化冲突。对未来职场格局来看,回归雇主的趋势或将以多样化形式持续。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对既懂技术又熟业务的“熟面孔”需求愈发迫切。与此同时,灵活就业和远程办公的普及使得员工职业路径更加多样,重复进入同一企业可能成为常态,而非例外。这也促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上更加注重人才生命周期管理,从招聘、培养、离职到回归,构建闭环优化机制。总结来看,员工回归前雇主的现象本质上反映了现代职场中稳定与灵活并存的双重需求。
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在寻求能够降低风险、提升效率和实现共赢的协作方式。未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深化发展和技术革新,回归员工将成为企业人才盘活的新利器,也将重塑传统的人才流动格局。注重回归员工的价值开发与管理,将成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