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战争的形式也在迅速演进。传统的实地军事冲突逐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战场和心理战的新形式。2025年6月底至7月初,以色列与伊朗之间激烈的短暂冲突不仅在实际战场上造成了重大影响,更揭示了信息战和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双方通过社交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及复杂的虚假信息传递,打响了一场全新的心理战,影响了公众认知和国际舆论,为未来战争形态树立了标杆。以这场冲突为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数字化心理战争的全貌及其未来趋势。此次冲突的关键事件之一便是围绕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埃文监狱袭击事件。
以色列军方在6月23日发起军事打击前夕,互联网上迅速出现了用波斯语发布的帖子,这些帖子仿佛预告了这次空袭,号召伊朗民众前来释放被关押的政治犯。紧随轰炸行动之后,一段上传到X平台(前推特)和Telegram的相关视频迅速走红,视频内容被声称为监狱入口爆炸现场画面。然而,经安全研究人员核查发现,这些视频和帖子所传达的信息极具误导性,某些内容甚至是以色列方面有意设计的假象,用以混淆视听,影响伊朗内部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判断。这场心理战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攻击开始之前信息战的全方位铺垫。相比以往单纯依赖战场上的物理行动,现代战场已经扩展至国际网络空间,双方都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信息,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视频和文本,形成强大的舆论包围圈。这样的操作通过多渠道、多语言发布内容,让信息传播速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冲突双方的公关形象和战略主动权。
心理战的演变也体现在对目标人群心理的精准把握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模型,参战双方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社会的情绪波动、关注焦点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量身定制虚假或误导信息,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心理干扰和分化。例如,以色列通过在波斯语社交平台提前投放假象信息加剧内部恐慌,动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伊朗则通过大量发布抵抗和抹黑对手的信息,凝聚民族主义情绪,试图稳固内部团结。这场信息与心理战的升级,背后则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AI不仅能够快速生成高度逼真的假视频、语音和图文信息,还能运用自动化程序进行账号批量操作、大规模信息推送,迅速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此外,算法推荐机制的存在也让类似信息呈现出病毒式传播效果,使得虚假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甚至影响决策者的判断。
此次冲突同样暴露出数字战场上的诸多风险和挑战。首先,真假信息混杂让受众极易陷入信息迷雾,普通民众难以辨识事实真相,舆论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和 polarized,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其次,国际社会对数字空间的监管和规范存在巨大难度,跨国网络攻击和信息干预行为成为了新的战争手段,使和平与安全的维护更加困难。对中东地区而言,这场心理战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政治、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较量。信息战通过操纵感知和情绪,影响民众认知、政府决策及国际社会态度,为区域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色列和伊朗通过数字战场上的较量,加深了区域紧张局势,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敌对心理。
面对这一局面,国际社会特别是中立国家和国际机构需要更加关注心理战的威胁,推动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加强信息安全合作与技术透明度。同时,社会公众也应提高信息素养,抵御虚假信息和心理操控,维护信息空间的公平与清晰。未来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武器的先进性,更在于能否掌控信息传播及心理战的主导权。以色列和伊朗的这次冲突为全球展示了数字心理战的强大威力,提醒各国积极应对信息战挑战。总结而言,2025年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已超越传统军事对抗范畴,演变为一场人工智能驱动的心理战。双方借助先进技术制造虚假信息,操纵社交媒体生态,给战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场心理战的经验教训对全球安全形势有深远影响,促使未来国际冲突越来越依赖数字空间的控制与利用。如何在数字时代确保信息真实性,防范心理战风险,将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面对新时代的心理战争,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完善法律规范,提升全民信息鉴别能力,是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高度数字化的冲突中,减少误判与危机,实现更稳健的国际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