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开始,美元指数从1月20日至4月25日累计下跌近9%,创下了自1973年以来总统就职首100天内的最大跌幅。若以历史数据对比,自尼克松放弃金本位制、开启自由浮动汇率以来,大多数新总统执政初期,美元往往呈现坚挺态势。然而本届总统不同寻常的政策选择正在改变这一格局。 1971年,尼克松推出“尼克松震荡”,宣布结束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使得美元开始进入自由浮动时代,这一举措短期内剧烈冲击美元价值。如今的美元则面临另一场结构性的考验。 本届总统执政初期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加征关税及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严厉言辞,激起了市场对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担忧。
随着对外关系趋于紧张,国际投资者纷纷撤离美元资产,转向欧元、瑞郎和日元等避险及多样化资产。欧元、瑞士法郎和日元兑美元均上涨超过8%,显示出资本流向的显著变化。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货币波动,更揭示出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正受到挑战。美元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基于美国制度的稳定性、低贸易和资本壁垒以及可预测的外交政策。然而,近年来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和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正在逐步侵蚀市场对美元的信心。 全球资产配置的趋势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单纯青睐美元资产。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变化预示着美元可能进入一个长期的弱势周期。 美国总统对美联储主席的公开质疑,尤其是威胁解除主席职务的言论,也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独立性的担忧。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原本对美元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目前这种不确定性限制了市场对未来利率变化幅度的预期,抑制了美元的潜在上涨空间。 同时,美国经济面临的双重压力——通胀回升和潜在经济衰退风险,也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忧虑。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和经济放缓的预期,使得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调整利率方面面临更大的难题。尽管利率上升通常对美元有利,但当前环境复杂,令美元难以获得显著支撑。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相继下调对美元的中长期预测。瑞银集团在两个月内两度调整美元走弱的预测,强调美元的表现将高度依赖中美关系的走向。目前美中贸易和外交对峙未见明显缓和,增加了市场风险。 德意志银行的分析认为美元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下跌趋势,预计未来数年内美元兑欧元可能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此观点反映出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和政策环境的担忧持续加剧。 美元的疲软不仅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也在地缘政治层面引发警示。
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元的波动对多国经济政策制定和金融稳定具有深远影响。美元地位的动摇或许将带来新的全球货币体系格局,推动其他货币和资产种类的多元化发展。 总体来看,美元在总统就职之初的持续走弱反映出多重影响因素的叠加,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质疑、经济基本面的复杂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未来美元的走势仍将取决于政策协调的力度以及国际关系的演变。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环境强调了资产多元化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着全球资本配置格局的变化,关注非美元资产的机会日益增加,投资策略也需更加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
展望未来,美元若要恢复强势,需重建市场对美国经济政策的信心,包括稳定的外交关系、明确的贸易政策以及独立且有效的货币政策执行。当前的走势反映出的是一个时刻紧密关注政策信号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市场环境。 这场美元汇率的波动不仅是短期经济现象,更是美国国际地位和全球金融秩序调整的缩影。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洞察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风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