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承受抵制中国商品的代价? 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恶化,特别是在边界冲突后,印度国内反华情绪愈演愈烈。一些民众和政治领袖纷纷呼吁抵制中国商品,要求全社会发起一场“拒绝中国”的运动。然而,面对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印度究竟能否承担起这场失去中国商品的代价呢? 反华情绪的高涨可追溯至2020年6月,在喜马拉雅的加尔万河谷区域,印度和中国爆发了一场致命的边境冲突,导致20名印度士兵遇难。此次事件激发了民众的愤怒,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抵制中国商品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众多抗议者将中国电视机从阳台抛下,甚至在德里焚烧中国商品。一些政治领导人也呼应民意,呼吁抵制在当地流行的“中餐”,这实际上是印度化的中式料理。
尽管印度政府没有正式宣布抵制措施,但各州和公职公司已被暗示停止与中国公司签订新合同,铁路部门甚至取消了此前与中国公司签署的信号项目。随着对中国商品的抵制声浪加大,印度官员开始考虑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并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税。 然而,专家们警告说,要将这种抵制言辞转化为现实并非易事。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印度进口的近12%。在化工、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和制药等多个领域,印度的依赖程度都非常高。例如,印度70%的药物中间体需求依赖中国。
如果短期内无法找到中国的替代品,将对印度的药品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智能手机产业是另一个重依赖中国的行业。小米、OPPO等中国品牌在印度市场占据了庞大的份额。很多电子消费品制造商表示,如果不能从中国进口关键零部件,他们的生产将会陷入瘫痪。此外,印度本土企业在转型和建设地方供应链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也渗透到了印度的科技领域。
许多印度创业公司如Zomato、Paytm和Ola均获得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巨额投资,近五年内,中国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超过90笔。按照估算,30家印度独角兽中已有18家获得了中国投资者的支持。这使得中国公司在印度的经济和科技生态系统中嵌入得越来越深。 反对抵制的声音也指出,虽然中国的直接投资在印度看似相对较小,但限制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在印度市场的垄断地位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印度政府已修订了外资投资规则,防止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形成市场垄断。 在抵制中国输入的讨论中,自立更生成为了一个关键概念。
印度政府一直在推动自立更生的政策,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根据Acuité评级机构的最新研究,印度的本土制造业可以替代约25%的中国进口,这将使印度的进口支出减少80亿美元。然而,专家指出,抵制如TikTok这样的流行应用程序在价值创造的层面上可能比抵制实物商品更有效,因为市场上存在多种替代品。 尽管在抵制中国商品的问题上,舆论热烈,但许多人开始反思这一行动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许多专家表示,印度经济在当前的严重下滑背景下,可能难以承受抵制中国商品的代价。与此相对,中国相对淡定地应对印度的抵制态度,因为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仅占其总出口的3%。
总结来说,抵制中国商品的问题并不简单。分歧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上,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市场多样性以及民众情绪的各个方面。尽管公众舆论呼吁抵制,然而若不加以审慎考量,印度莫名其妙的抵制行动可能会给自身经济带来更大的震荡。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印度在决策时或许需要更加全面和谨慎,以确保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对经济的进一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