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似乎流淌不息,我们不断经历着各种事件和经历。尽管这些经历看似连贯不断,但我们的大脑却能够巧妙地将其划分为一个个独立而有意义的事件,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注意环境的变化,并将重要的信息储存为记忆。传统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往往将此类事件划分归因于明显的行为动作或环境位置的变化,比如某人走进一个房间,或者拿起某个物品。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情感变化不仅仅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附加色彩,它其实是大脑区分和定义事件的核心因素之一。 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的改变对于界定事件边界(event boundaries)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事件边界,是指我们头脑中经历明显转折点的时刻,这些时刻标志着新事件的开始或旧事件的结束。
比如电影《玉米汤》中,三个姐妹之间的争吵最终导致盘子摔碎的瞬间,除了触发了明显的动作变化,这个破碎的场景也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转变——从紧张激烈走向情感的释放和和解。研究人员称这种结合了行动和情感的场景,是我们大脑划分事件的典型范例。 情感在这其中发挥的是一个“信号灯”的角色,提醒我们哪些时刻值得我们集中注意力,是我们之后回忆时依赖的关键节点。研究者之一、心理学博士生陈瑞意强调,情感驱动着我们如何处理关键事件变化,在识别何时赋予某个经历更高的注意度,以及将其作为记忆锚点存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多部商业电影片段的分析,研究团队邀请被试分别关注情绪变化和事件边界。同时,一组独立观察者评估了这些片段中情绪强度的起伏和正、负情感的变化。
结果显示,观看者对于情绪波动和事件边界时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而且这两种感知频繁重叠。无论伴随具体动作与否,情绪的强烈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场景被界定为事件边界的概率。换言之,大脑划分事件,并不仅是对外界动作变化的反应,同样深受内在情绪变化的推动。 在传统的事件划分模型中,心理学家们主要侧重于观察行为、空间位置变化或目标转换等较为明显和快速的刺激,如人物进入或离开房间。但这些因素未能充分解释情绪是如何在较为缓慢、渐进地改变时,影响个体的事件感知。陈瑞意和斯沃洛教授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事件划分机制的理解,也为解释情感对认知功能的深刻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个实验通过分析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的一集,进一步验证了首轮实验的结论。通过使用更长、更复杂的自然场景视频,研究者观察到情绪变化同样与事件边界的认定密切相关。这一跨素材的重复实验强化了情绪作为认知划分工具的地位,其作用超出了单纯的视觉或动作线索的范畴。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我们如何记忆、关注和交流日常体验具有深远影响。情绪不仅塑造了我们对经历的主观色彩,更根本性地影响认知系统对事件的组织与存储。注意力资源的分配、情景记忆的形成、甚至我们的决策过程,都在情绪与事件边界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协调。
从神经机制角度来看,当我们经历情绪起伏时,大脑中的海马体、前额叶皮质以及杏仁核等区域相应激活,加强了对当前事件信息的处理并决定其记忆优先级。情绪作为信号放大器,促使大脑识别出生活中的“转折点”,从而准确地将海量信息切分成条理清晰的片段,便于我们的认知系统更高效地运行。 然而,情绪变化通常不像外在动作那样瞬间明了,有时是缓慢、渐变的过程。如何将这一缓慢变化的内在体验纳入现有事件认知模型,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情绪状态的微妙切换怎样被转译成认知上的“断点”,反映了人类认知系统高度复杂且精妙的调节能力,这仍需要更深入的实验与理论解析。 对于日常生活而言,这一发现也给予我们实践启示。
意识到情绪对认知体验的结构性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形成,尤其是为何某些时刻在回忆中格外鲜明。教育者、心理治疗师以及内容创作者都能从中获益,设计更符合人类情感体验节奏的教学或叙事策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记忆的牢固度。 此外,在快速变化和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情绪调节成为认知健康的关键维度。通过提升个体对自身情绪变化的觉察和管理能力,可以优化事件划分的准确性,进而促进更有效的注意力分配和记忆编码,为心理健康与认知表现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情绪不再是仅仅修饰我们生活的背景音乐,而是认知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大脑定义和区分我们经历的每一个事件,使得看似连续的时光变得清晰、有条理。
未来,随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深入合作,我们对情绪和认知交互的认知必将不断丰富,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