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构建自己的Web3.0生态系统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Web3.0的概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Web3.0,即第三代互联网,承诺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去中心化和自主的网络体验。在这一领域,中国正在积极布局,努力发展出一个独特的Web3.0生态系统,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监管限制。 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十分明确。自2017年以来,中国已多次出台政策,对虚拟货币进行严格监管,明确将其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政策旨在保护投资者和维护金融稳定,然而,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中国依然存在着一个活跃的地下加密货币生态系统。
尽管如此,普通民众在合法渠道上几乎接触不到这些数字资产。 与加密货币相反,中国政府对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持开放态度。实际上,北京认为区块链技术可用于多种应用,包括贸易融资、安全供应链等。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积极开展各种区块链项目,以此获取相关资金和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国内Web3.0理念的主要体现之一便是非同质化代币(NFT)与其本土版本“数字藏品”。鉴于监管对交易与投机的担忧,加上对加密货币的禁令,这些数字收藏品与全球所经历的NFT有着重要区别。
世界其他地区的NFT多是在开放的网络上交易,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为此,中国政府推出了基于国家支持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建立了一个名为“分布式数字证书(BSN-DDC)”的平台,成为企业创建和管理NFT的“一站式”服务。 BSN-DDC平台整体架构旨在减少投机性,强调技术应用。其首席执行官何一帆表示,BSN-DDC是针对各种需要数字证明的场景而开发的认证及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这表明,中国在构建Web3.0架构时,更注重的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与此同时,BSN-DDC还与其他多个区块链平台进行了整合,涵盖了以太坊、Corda 以及腾讯支持的Fisco Bcos等适应版块。
该平台采用了非可交易代币(NTT)进行交易,完全摒弃了像以太坊原生代币那样的加密货币,交易费用低至每次仅需0.03美元。这种形式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对于创作者和企业来说都具有吸引力。 尽管中国的NFT市场面临重重限制,但仍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潜力。据统计,到2022年6月,中国的NFT交易平台数量已达到681个,比前几个月新增了300多个。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也促使中国在2023年1月推出了首个国家级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该平台由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和中国艺术展览馆等国家支持单位主办,显然国资的参与使得这一平台更具权威性。
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自建的Web3.0生态系统,实现对信息流通和数字资产交易的有效管理。不同于全球范围内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理念,中国计划发展一个封闭式的生态系统,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过去版本的互联网。早期版本的网络环境同样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以此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BSN-DDC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商业证书和账户管理等领域。何一帆预测,未来中国将每年发行数十亿的数字证书(DDC)。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庞大市场潜力,同时也暗示了政府对于数字资产监管的方向。
中国的Web3.0生态系统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然而,想要令这一生态蓬勃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赋能给国家活跃的私营部门。在过去,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企业在适度放松管制的环境中实现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的创新。 不过,倘若政府始终依靠国有企业主导Web3.0的发展,最终结果可能会令人失望。因此,政府需明确建立监管底线,并允许私营部门探索最佳商业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清晰度至关重要。
如果未来中国再次如2017年那样突然对Web3.0和NFTs进行打压,市场活力很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中国对于Web3.0的探索和实践,反映了一个大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需求与努力。虽然面临重重挑战,但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导向,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关注。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渐明朗化,中国的Web3.0生态系统或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