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价值大幅攀升,围绕数字资产的安全问题愈发突出。所谓的“扳手攻击”指的是犯罪分子通过暴力胁迫或物理攻击手段,强迫持币人交出其加密货币资产。这类犯罪行为的频率显著增加,使得2025年有望成为比特币“扳手攻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年。根据区块链数据分析机构Chainalysis的最新报告,2025年上半年已发生的35起“扳手攻击”已接近甚至超过了2021年36起的年度最高纪录。2021年,正值比特币牛市高峰,市场对这一类犯罪行为的触发作用显而易见,而2025年这一趋势有加剧之势。比特币价格的飞速上涨是“扳手攻击”案件激增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2025年,比特币价格多次刷新历史高点,近期一度突破12.2万美元,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同时也使持币人的财富曝光度增加。公开来自名人、投资机构的持币信息,甚至社交媒体上的炫富行为,极大地暴露了部分加密资产持有者的身份和资产状况,为攻击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犯罪组织普遍认为加密货币交易匿名且难以追踪,因此选择绑架、勒索和实物抢劫这类暴力手段获取数字财产。据Chainalysis首席执行官Jonathan Levin在2025年Consensus大会上的分析,传统有组织犯罪不断向数字货币领域渗透,这些犯罪团伙针对私钥持有者的绑架和勒索事件频频发生,显示出组织严密且手段残忍的趋势。与此同时,部分犯罪分子对加密资产的流动性和可转移性表示极大兴趣,认为这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转账,规避监管和追踪。尽管区块链的透明性使非法资金的流动具有一定可查性,但犯罪分子的策略也在不断进化,利用复杂的洗钱网络和跨国偷渡渠道,令执法部门面临不小的挑战。
此外,受害者普遍担心报复或缺乏有效法律支持,选择不向警方报案,这使得实际受害人数可能远高于公开数据。加密领域安全专家提醒投资者,随着相关案件的增多,提高自身资产保护意识尤为关键。持币人应优先采用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策略,如冷存储设备离线保存私钥、使用多重签名钱包、避免将资产信息公开等。此外,对于高净值数字资产持有人,强化个人安全防护、避免公开身份信息已成为必要手段。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平台也应承担更多责任,通过优化安全架构、增强风控机制,保护客户资产安全。面对暴力犯罪增加的现状,业内人士展望,随着越来越多加密资产通过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结构化金融产品进行投资,投资者无需直接持有私钥,潜在地降低物理攻击的风险。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度也为执法机构提供了更多线索,配合法律手段冻结涉案资金,有助于打击违法犯罪。此外,国家层面对数字资产安全的监管和司法保护力度逐步加强,预计未来不仅会遏制“扳手攻击”,也将规范整个加密生态环境。虽然短期内“扳手攻击”事件或继续高发,但通过多方协作和技术进步,这一趋势有望得到有效控制。持币者在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同时,应当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提升警惕,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保护自身利益。总之,2025年比特币“扳手攻击”的显著增加,标志着数字货币安全风险进入一个新阶段。投资者、监管者和技术团队需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安全、透明的加密货币环境,助力数字资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