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然而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揭示出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多家主要银行不仅未能兑现减排承诺,反而大幅加大对化石燃料项目的资金支持。这种状况导致全球气候保护进程出现严重倒退,环境保护面临空前的挑战。根据《银行气候混乱报告》(Banking on Climate Chaos),2024年全球65家最大银行向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内的化石燃料企业融资高达869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约24%。这一数字不仅显示出资金流向的显著增长,更反映出金融业对气候承诺的忽视,在全球气温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臻限后显得尤为刺眼。过去八年间,全球主要银行支持的化石燃料项目总融资规模已经累计接近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继续扩张和发展传统能源上,与全球能源转型和减排行动背道而驰。随着2024年自然灾害的频发,例如美国遭遇了27起单项损失破十亿美元的灾害事件,造成568人死亡和近18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环保专家们警示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报告指出,除资金流向令人担忧以外,很多银行和受资企业已经公开放弃了此前制定的净零排放和环保承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亲近化石燃料行业的行政命令,使得金融机构纷纷撤销参与的气候协议,尤其在2025年上半年更是明显加剧。环保组织雪莱俱乐部(Sierra Club)的杰西·沃克斯曼将此现象描述为“对政治压力的明显投降”,这一言论反映了环保界对当前形势的深切不安。不仅如此,报告还揭示了资助结构极具“本土化”,大部分资助化石燃料项目的银行和企业均为美国本土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前五大化石燃料投资者中,有四家为美国银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全世界增长最快速的化石能源,美国更是其最大出口国。
令人惊讶的是,根据最近的研究,从二十年生命周期来看,液化天然气的碳排放比煤炭高出约33%。即使在环境效应之外,能源经济学研究机构指出,当前市场已有大量LNG项目储备,新的项目已无必要。过度的LNG产能还可能导致长期内消费者承担更高的天然气价格,并为相关社区带来不利影响。以莫桑比克为例,四个主要的液化天然气开发项目导致数百个家庭被迫搬迁。当地非政府组织共接到超过一千条关于补偿、安置和住房的投诉。项目主要投资方之一的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Energies)更因资助当地的准军事部队以“保障项目安全”,而被调查与这些部队涉嫌虐待和杀害居民事件有关。
十五家银行支持了上述项目,其中包括摩根大通的子公司。在美国本土,针对与天然气项目邻近社区的环境和健康影响,2024年布拉德环境与气候正义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低收入和有色人种社区首当其冲地承受了更多污染、排放问题、哮喘和癌症的高发率。这种环境不公现象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也引起了极大关注。该中心负责人罗伯特·布拉德尔博士指出,这些设施选址在最脆弱的社区,从而将环境风险强加于弱势群体,而经济利益却主要流入较富裕的群体和区域。非营利组织BankTrack的活动家迪奥戈·席尔瓦表达了环保人士的愿景,他希望未来不必再发布此类报告,因为届时人类将真正实现对当前和未来世代的环境保护,避免将灾难性的生活条件留给后代。然而,现实却令人心寒。
美国政治环境的剧烈波动让气候保护成为大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前总统特朗普曾公开谴责新闻媒体,试图阻止对其政策负面影响的揭露,而气候报道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报道受阻,母亲杂志(Mother Jones)仍坚持发布独立且无畏的调查新闻,呼吁公众理解并支持独立新闻机构的重要性。当前环境形势显示,气候危机不仅是科学和技术问题,更是政策、金融和社会公正的综合挑战。全球主要银行的投资倾向直接影响着化石燃料行业的存续和扩张,决定着全球变暖的速度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受影响的低收入社群和边缘群体的系统性环境不公问题日益加剧。
尽管国际社会早已认识到减排目标和净零行动的重要性,现实中的资金流向与政策执行却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不仅阻碍实现巴黎协定所定目标,更加深社会环境的不平等。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以及重视环境正义成为当前紧迫任务。公众、政府以及金融机构需要形成合力,推动真正的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唯有如此,才可能遏制逐渐失控的气候变化,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安全。展望未来,世界各国应汲取教训,避免短视的经济利益驱动成为环境保护的绊脚石,更应将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在新的全球气候政治与经济形势下,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财富创造与公平分配,将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大问题。总之,最新报告警示世人,气候承诺的倒退已经付出代价,我们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有效扭转目前逆转的趋势,守护地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