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糖价出现明显下跌,原因与美元指数的走强密切相关。美指达到两周新高,引发糖期货市场的多单回吐,导致纽约和伦敦糖价双双走低。尽管此前市场对全球糖供应紧缩有所担忧,尤其是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宣布大规模进口计划,但整体供应预期依然偏向宽松,令糖价承压。过去三个月,糖价曾持续下跌,最低点触及近五年新低,反映出市场对全球糖过剩的担忧。权威交易商Czarnikow预测2025/26年度全球糖盈余将达到750万吨,创下近八年来最高水平。美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5/26年度全球糖产量预计同比增长4.7%,达到创纪录的1.893亿吨,而库存水平也预计同比增加7.5%。
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糖生产国,其产量增长前景尤其引人关注。印度合作糖厂联合会预测,2025/26年度印度糖产量将同比上升19%,达到3500万吨,这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扩大和有利的降雨条件。印度今年季风雨量预计将高于常年水平,截至六月降雨量同比超出9%,七月亦有望持续偏多,这为甘蔗生长提供了丰富水源。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糖生产国,其产量也被预计将创新高。美国农业部外贸服务局预计巴西2025/26年度糖产量将增长2.3%,达到4470万吨。泰国的糖产量同样被看涨,预计同比增长2%,达到1030万吨。
多地的糖产量预期集中上升,进一步加剧市场对糖供应过剩的担忧。美元指数的强势不仅令以美元计价的糖价承压,也提高了非美元货币的进口成本,使部分买家谨慎,减少多头开仓。特别是在汇率敏感度较高的新兴市场,这种现象尤为显著。另一方面,尽管巴基斯坦和菲律宾近期宣布大量进口计划,但这更多是为应对本地供应缺口和库存不足,短期内难以扭转全球供应过剩的格局。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糖价的短期波动将受到美元走势、天气状况及主要产糖国政策的综合影响。若全球主要产区天气持续良好,产量有望保持高位,而美元继续走强可能压制价格上涨空间。
相比之下,若气候出现极端变化或政策调整,供应紧缩则可能推动价格回升。此外,全球糖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也值得关注。随着各国糖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变迁,市场供需关系正经历深刻变化。灵活应对这些变化,将是企业和投资者摆脱价格波动困扰的关键。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美元走势与主要产糖国产量变化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鉴于糖价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走势、气象报告以及全球糖业政策动态。
综上所述,全球糖价近期回落主要受到美元指数上扬及供应过剩预期所致。印度、巴西和泰国等大产国的增产预期,结合全球库存高企,为糖价带来下行压力。然而,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和进口需求等因素仍随时可能引发价格波动,全球糖市未来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持续关注多重因素,将有助于相关行业和投资者更准确把握市场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