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应用和接受度显著提升。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之所以对加密货币表现出浓厚兴趣,主要源于其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货币不稳定及跨境汇款需求旺盛等因素。然而,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的警告提醒全球及发展中国家,过快的加密货币普及可能带来深远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加密货币,特别是稳定币的兴起,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造成冲击,潜在引发货币替代现象和金融脱媒。戈皮纳特指出,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数字资产使用迅猛扩张,若监管缺位,可能威胁国家货币的地位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稳定币是一类与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挂钩的加密货币,因避免了价格剧烈波动,被广泛应用于支付和跨境汇款。
然而,稳定币背后的储备和监管透明度常遭质疑。既有研究显示,稳定币存在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即当持有者大量赎回时,可能导致流动性紧张和市场恐慌,特别是在监管薄弱的环境下更易放大危机。美国近期围绕加密货币的政策变动值得关注。前总统特朗普推动建立“数字资产战略储备”,试图强化美国在全球加密货币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推动稳定币发行规范化。新提出的相关法案要求稳定币必须1:1用高度流动性资产支持,并符合反洗钱及反恐融资的规定,旨在遏制非法资金流动和保障消费者权益。尽管如此,部分政治人士对法案持保留态度,担忧其不足以完全防范金融风险或消费者损失。
发展中国家中,巴基斯坦与美国一企业合作,力图打造区域加密货币中心,试图利用区块链技术促进金融普惠和资源开发。但业内专家和国际组织提出警告,他们认为相关举措若缺乏严格监管,可能加剧资本外逃、货币替代及金融泡沫风险。以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为例,2021年其将比特币设为法定货币,但实际使用率有限,说明加密货币快速成为法币替代方案并非易事,且需要时间和政策环境的支持。关于“加密货币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曾发布报告指出,年龄结构年轻、经济波动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易出现本币价值被数字资产蚕食的现象,这种趋势可能削弱国家货币主权和经济管理能力,导致金融不稳定。面对上述挑战,发展中国家亟需完善加密货币监管框架,强化对数字资产发行、交易和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要求,同时推动传统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包容,降低数字金融带来的潜在冲击。国际社会也应加强合作,制定统一标准,防范跨境监管套利和洗钱风险。
总之,加密货币作为新兴的数字资产,与其带来的便捷与创新并存风险尤其突出。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加密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警惕其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稳定性的深远影响。只有通过科学监管和政策创新,才能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吉塔·戈皮纳特的观点为全球加密货币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提醒各方在推进数字金融转型时,更需重视风险预防与制度建设,确保金融体系稳健、有序地迎接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