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变星研究成为探索宇宙深层次奥秘的重要窗口。2025年7月,来自莫斯科天文与空间教育中心的一支天文学家团队借助GALEX空间望远镜系统的紫外线数据,发现在飞马座内一颗新型日食型变星,即Grigoriev 1。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变星的观测样本,也为理解恒星结构和演化机制带来了新的契机。变星,顾名思义,是其亮度随着时间发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变化的恒星。日食型变星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因两颗恒星相互绕转,造成观察方向上亮度周期性减弱而得名。Grigoriev 1正属于这一类,且其独特的观测性质为天文学界所关注。
Grigoriev 1的发现缘起于对GALEX探测到的紫外线源系统性筛查,研究者通过分析飞马座区域内的多波段数据,确认该目标具备典型的变光曲线特征。详细观测结果显示,Grigoriev 1为一颗轨道周期约为6.6天的双星系统,且其日食现象持续时间约为1.5小时。不同光学滤镜下的亮度变化也显示出显著差异:在g滤镜(绿光波段),其亮度下降约2个星等,约为6.3倍的减光;而在r滤镜(红光波段),亮度下降约1.4个星等,约3.6倍减光。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综合分析,天文学家推测Grigoriev 1的日食组件明显较大,体积大约是被掩星的30倍,亮度也高出约5倍。另外,该组件的温度较低,比分被掩星更为寒冷。这一推断来自对光度曲线的建模与物理参数的测定。
进一步研究中,团队精确测量了系统内两颗恒星的物理尺寸,冷星半径约为323,500公里,而伴星半径仅约10,000公里。同时,两星间的轨道半径约为0.069天文单位,对应约1千万公里的距离。这样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双星系统中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累积数据,科学家确认Grigoriev 1属于Algol型脱离型日食双星系统。Algol型变星以其质量转移特征著称,其中较小质量的伴星望向其洛氏卵(Roche Lobe)并向更大质量的恒星转移物质,导致系统中的质量和角动量流失。值得注意的是,Grigoriev 1的轨道周期位列已知Algol型变星中第二长,这表明其演化阶段和系统动态较为复杂。
该系统的热星处于从某一恒星类型向另一类型过渡的阶段,在色-光度图中占据了热亚矮星与白矮星之间的中间位置,凸显其研究的独特价值。Grigoriev 1的科学价值不仅表现为其独特的物理特性,还为精准测量宇宙距离尺度带来助力。变星作为“标准烛光”的角色,在宇宙学中是测距的基本工具。通过对其光变周期和物理参数的细致分析,可以提升距离测量的准确性,从而推动对宇宙膨胀及结构形成的理解。此外,Grigoriev 1的发现体现了莫斯科天文与空间教育中心自2021年起开展的变星和超新星检测项目的成果。该项目通过系统化搜索和数据分析,已累计发现120颗变星,新发现的Grigoriev 1无疑为该项目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走进变星世界,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揭示恒星生命周期中的质量传递、角动量演化以及核聚变过程。Grigoriev 1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理论模型,同时展现了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的革新。未来,专家团队计划利用专业望远镜对Grigoriev 1进行长期监测,重点解析其光谱变化和动态演化轨迹,期望深入解开其热星的演化阶段及潜在变化。这不仅有助于完善恒星演化理论,也能丰富对双星系统复杂物理环境的认知。此外,由于Grigoriev 1的特殊性质,它也为广义相对论及天体物理的交叉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通过研究其质量转移和轨道演变,科学家能够测试引力理论和质能守恒在极端天体系统中的表现。Grigoriev 1的发现再次证明,现代天文学正凭借大规模巡天数据和多波段观测,持续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每颗新发现的变星不仅是天体中的一个“灯塔”,更是助力理解宇宙起源、演化乃至未来命运的关键节点。总的来说,飞马座的新型日食型变星Grigoriev 1以其复杂的双星系统特性和独特的物理参数,成为天文界研究恒星结构、质量转移及宇宙距离测量的重要对象。其深入探讨不仅推动了恒星演化理论的发展,也展示了现代天文观测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的突破。未来持续追踪该系统的变化,预期将为揭示恒星生命周期的细节提供宝贵数据,深化对宇宙整体运行规律的理解。正如探索宇宙的征程从未停止,Grigoriev 1的故事也刚刚揭开序幕,期待更多发现和研究将其神秘面纱逐步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