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士作为美国流通时间最长的硬币,自1793年首次发行以来,已经陪伴了超过两个世纪。尽管便士历史悠久,但从2026年开始,美国将不再铸造这种面值为一美分的硬币。这一决定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量,同时也反映了支付方式数字化和消费习惯变化的现实。停止铸造便士的举措带来了许多经济层面的讨论,尤其是它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具体影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里士满分行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因便士逐渐退出流通,商家将会对现金交易进行五分硬币的四舍五入处理,导致消费者每年为商品和服务额外支付约600万美元的费用。这笔所谓的“舍入税”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全国范围内累计起来,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相比之下,美国联邦政府在过去一年因生产约三十亿枚便士而亏损了8,530万美元,这一数字远远高于消费者因舍入额外支付的金额。便士成本高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生产费用超过面值。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一枚便士的成本高达3.69美分,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这种经济上的不划算,使得继续铸造便士成为财政负担。历史上,便士最初以铜为主要材质,现今则改为主要以锌为基底,表面涂覆铜层。尽管材质改革略微降低了成本,但依然无法弥补铸造开支的浪费。
早在2025年初,总统特朗普便提出停止生产便士的建议,强调其生产过程的低效和浪费。随后,美国财政部证实,2025年底之前,造币厂已经订购了最后一批便士空白硬币,预计这些库存将在2026年初耗尽,随之正式结束便士铸造。值得注意的是,停止铸造便士并不意味着便士将退出流通市场。硬币仍然是合法货币,消费者可以持续使用现有的便士进行交易。此次政策变化反映了全球货币流通的趋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减少实物硬币的使用,而数字支付和电子货币逐步成为主流。以美国为例,在2025年,国会通过了一项针对稳定币的联邦监管框架,为数字货币的合法化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稳定币作为一种通常与法定货币挂钩的数字资产,正在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虽然数字支付普及率不断提升,但现金依然在美国部分人群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未开设银行账户或银行服务覆盖不足的用户。根据2023年联邦储备金融服务报告显示,约93%的调查受访者表示暂时没有停止使用现金的打算。这表明现金不会在短期内完全取代,便士的消失更多的是对流通货币结构的调整而非现金使用的终结。此外,美国民众习惯将零钱存放在家中,如沙发缝隙或杂物盒中。美联储的子机构估算,流通在消费者手中的硬币总价值甚至高达100亿至140亿美元。
虽说这些零钱在一定程度上被“冻结”,但它们同样反映了民众对实物货币的依赖与收藏习惯。停止生产便士的决定,也引发了关于日常物价调整的讨论。商家在进行现金交易时,为了应对无便士硬币的现状,需要将零钱金额向最接近的5美分硬币金额做四舍五入。虽然这一措施表面上给商家带来便利,但消费者因价格舍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虽不高但不可避免。综合来看,便士的终结是经济效益与支付便利性的权衡。停止铸币能为联邦预算节省数千万美元的生产费用,而消费者因价格舍入增加的开销较之则显得微不足道。
未来货币政策或将继续推动电子支付和无现金交易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稳定币和电子钱包等新型支付工具正加速普及。与此同时,依赖现金的群体也将面临更多的数字金融教育和服务的需求。总结而言,停止铸造便士虽然带来一定经济成本,但较之铸币的高额成本,停铸便士无疑是财政上的明智之举。市场和消费者均需适应由此带来的货币流通方式和支付习惯的改变。随着时代发展,现金将逐渐被电子支付取代,而便士的“退休”则成为美国货币流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