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近年来不断加速创新步伐,尤其是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崛起引人关注。澜星科技,作为中国领先的私人航天企业,2025年6月顺利完成其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火箭首级九引擎的静态点火测试,标志着中国可重复使用大型液态燃料火箭研制进入新的关键阶段。此次测试不仅为朱雀三号火箭的首次轨道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凸显出中国航天技术在多引擎协同点火、推力控制及燃烧稳定性方面的显著进展。朱雀三号作为澜星科技瞄准低成本、高可靠性和可重复使用火箭系统的重要布局,采用了不锈钢结构材料及甲烷液氧动力组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澜星科技此次测试在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2号发射台进行。测试点火时间定于北京时间中午十二点,九台自主研发的天鹊12A甲烷液氧发动机按预定顺序依次点火,持续运行45秒。
测试过程涵盖了发动机推力摆动控制功能验证、稳态运行及程序化关闭等环节,全部按计划圆满完成,输出总推力达到7542千牛。此次带有多台引擎的协调同步点火测试,是可重复使用火箭实现安全返回和多次回收的基础,彰显澜星科技在复杂火箭动力系统集成和控制技术方面的实力。以前中国商业航天者多以固体燃料火箭或者液氧煤油火箭为主,澜星科技将目光聚焦于甲烷液氧发动机技术,实现了首个使用该动力组合成功进入轨道的朱雀二号发射。朱雀三号排布九台发动机,将提升火箭推力和载荷能力,强化了在进入轨道阶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根据澜星科技最新数据显示,朱雀三号火箭全长约66米,起飞质量约570吨,相较之前公布的76.6米长度有所缩减,或意味着初期发射阶段的有效载荷容量较先前设想有所调整。朱雀三号采用两级设计,直径约4.5米,计划搭载升级版天鹊12B发动机,在可弃用状态下对低地球轨道(LEO)的载荷能力达到2.1万吨。
在实现一级助推器回收的前提下,预计载荷能力可达到1.83万吨,若选择助推器回收至发射地点,载荷能力则为1.25万吨。澜星科技官方表示,虽然此次静态点火测试圆满完成,但未来观点仍然聚焦于后续多项更具挑战性的技术里程碑。包括首次轨道发射成功、一级助推器安全回收以及重复利用能力的验证,都将是澜星及中国商业航天急需突破的关键节点。此外,此次九引擎测试助力验证了多引擎点火的协调性和变推力控制的稳定性,有效支撑火箭在飞行中推力分配与姿态控制的需求,提升了整流罩降落伞与助推器回收的安全概率。朱雀三号除了技术创新外,发射任务也围绕着增强中国空间站天宫的货运能力展开。预计随首飞搭载的还将是一款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可重复使用货运飞船原型——浩龙号。
这一低成本货运系统的研发有望为中国在轨空间站的持续供应提供高效支持,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向空间站服务市场稳步迈进的重要举措。澜星科技自2018年首飞失败以来,经历了技术调整与战略选择的转变,由固体火箭转向甲烷液氧动力系统,并于2023年成功实现朱雀二号火箭的首次轨道发射,成为该领域一大突破。公司还于2024年9月完成了一级助推器10公里高度的发射与回收试验,标志着回收技术渐入佳境,计划于2026年开始真正的助推器回收尝试。此次静态点火测试所使用的助推器一级完全与首飞版本一致,涵盖了地面发射准备流程、推进剂加载、罐体加压、点火顺序和引擎稳定燃烧,执行过程十分严谨。此外,澜星科技背靠政府及资本支持,获得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1.23亿美元投资,为朱雀三号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注入充足资金动力。这不仅使澜星科技在高端甲烷火箭领域具有竞争力,更彰显中国政府鼓励商业航天创新的决心。
澜星静态点火测试的成功也引发业内关注,与此同时中国其他商业航天企业如CAS Space、星河动力等均在积极筹备各自载具的首飞测试,形成2025年中国航天“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将促进中国新一代火箭技术快速升级,包括先进发动机、复用技术及智能制造。未来,澜星科技所代表的第三代液态甲烷火箭将有望成为国际航天市场的重要竞争者。甲烷燃料不仅环保性能优越,燃烧效率高,还可在深空探测任务中发挥优势,进一步拓展中国航天探索的边界。随着朱雀三号首次轨道发射时间逐渐临近,澜星积极整合技术团队生态资源,改进火箭结构设计,提升发射平台能力,渴望打破国外商业航天巨头垄断地位,实现我国航天装备国产化和技术自主可控。总的来说,澜星科技九引擎朱雀三号静态点火测试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自主创新的决心和实力,也标志着中国甲烷液氧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和任务目标逐步落实,朱雀三号项目将为全球航天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中国迈向航天大国目标,实现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长远梦想。面对未来,澜星科技将继续深耕火箭动力和回收技术,以更高的技术性能、更低的发射成本和更快的交付周期,为中国乃至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心保障。澜星科技与中国商业航天同行者一道,正开启中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