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7日这一历史性日期,一个新的书籍《10/7:100个真实故事》的出版,试图揭示恐怖事件背后的人性。这本书的作者是以色列记者李雅伦(Lee Yaron),她在袭击发生后,飞回以色列,深入采访幸存者、第一响应者以及目击者,记录下这场浩劫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10月7日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天。哈马斯的突袭造成了超过1200人丧生,数百人被劫持。李雅伦在撰写这本书时,试图通过个人的故事,人性的光辉以及悲剧的真实性,反映出这一事件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高级研究的她,感受到身为以色列人、身在异乡的无力与愤怒,促使她立即返回家乡,继续她的报道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雅伦走访了以色列南部不同的受害者和幸存者。她发现在这些故事中,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这不仅仅是关于以色列人的受害,也是关于社会各个群体,如来自乌克兰的犹太难民、居住在以色列的米兹拉希犹太人、阿拉伯社区,同时也有在以色列工作的泰国和尼泊尔移民。更让人震撼的是,这些家庭的故事往往是一连串的悲剧,一次采访引出了更多的悲痛。 通过她的书,李雅伦希望能够传达一种深层的人性理解。她注意到,许多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报道,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冲突等宏观层面,而忽略了真正受灾民众的声音。
在采访中,她努力保持那些受害者个人经历的真实性和细腻感,她深知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悲伤。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些人在恐怖袭击中面临的痛苦和失落。例如,有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家族在袭击中失去至亲后,如何在哀悼中努力继续生活;还有的故事则讲述了那些在夜晚寻求安全庇护的平民,他们在恐惧与绝望中求生的愿望。李雅伦将这些人性化的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对这场悲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书的附录中,李雅伦的丈夫,普利策奖得主乔舒亚·科恩(Joshua Cohen)将这本书比作幸存者为纪念被纳粹屠杀的犹太社区所写的纪念书籍(Yizker-bikher)。这个类比不仅意味着对逝者的纪念,也暗示着历史的记录和反思。
李雅伦分享了她的初衷:“在记录这些故事时,我希望能够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防止他们淹没在数字匿名和政治行动的洪流之中。” 但这本书也引发了一些沉重的思考。李雅伦意识到,关于10月7日的叙述很容易被利用来服务不同政治 agenda。作为一名记者,她希望在讲述这些故事时能够保持公正,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们的政治立场如何。她特别提到,她将这本书献给她已故的朋友加尔·艾森科特(Gal Eisenkot),他在北加沙的一次行动中牺牲,而他的死在政治上被过度解读。“加尔是一个真实的人,我想让他的故事被记住,而不是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来利用。
” 李雅伦对以色列的现状感到失望,许多生还者在经历了这种极端的创伤后,开始对政府和军方失去信任。有些人甚至决定离开以色列,寻找他们认为更安全的生活方式,这使她对以色列的未来感到不安。在与生还者的对话中,她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更希望能够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对话与和平。 她提到了一个例子,讲述了一位名叫毛兹·伊农(Maoz Inon)的人,他的父母在袭击中丧生,但他在痛苦中仍然坚信和平的重要性。毛兹开始了在以色列议会前的示威活动,倡导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共存。他的故事让李雅伦看到了人性在绝望中的希望,以及不放弃和解的勇气。
在这本书的推广过程中,李雅伦也面对了来自极端分子双方的批评。在一些激进的政治环境中,她的立场可能被误解,甚至受到攻击。但她坚定地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互理解与尊重,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激励读者去理解1,200个逝去人们的故事背后的人性,认识到生活在冲突中的彼此,努力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和解。 结尾处,李雅伦充满期待地提到:“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同时也期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对方的故事,理解彼此的痛苦,共同追求一个和谐美好的未来。”她的呼声不仅是对每一个受害者的致敬,更是对实现和平与理解的不懈追求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