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緬甸局勢因2021年軍事政變而持續動盪,軍政府在推翻民選政府後,陷入國內長期的衝突與暴力狀態。作為回應,多國對緬甸軍方及其附屬企業加強經濟制裁,目的在於限制軍方的資金來源,迫使其放棄武力並恢復民主。然而,美國近期對緬甸軍政府盟友解除制裁的措施,震驚了國際社會並引發人權團體的嚴重擔憂。此舉背後的原因與未來影響成為討論焦點。 緬甸軍政府首腦敏昂萊在2025年7月致函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開讚揚特朗普先前施加的關稅政策,甚至感謝其對曾報導緬甸內戰的美國資助媒體的查禁。此信件引起美國財政部的注意,隨後在兩週內宣布解除對多家與軍方有關聯的企業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制裁。
具體被解除制裁的機構包括租賃仰光港口的KT服務物流公司及其創始人Jonathan Myo Kyaw Thaung,以及生產軍事裝備的緬甸化工機械公司和Suntac科技公司。 據美國財政部發言人聲稱,這些解除制裁屬於「正常業務流程」一部分,並未公開詳細說明調整決定的原因。然而,這一官方說法並未能平息外界的質疑。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倡議總監John Sifton表示,解除這些對軍方重要企業的制裁是極具風險的,因為這削弱了制裁體系的效力,讓軍政府仍能輕易獲取資金與軍事支持。 著名經濟學家Sean Turnell指出,這些公司並非邊緣角色,而是緬甸軍方進口武器的核心合作夥伴,涉及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軍備交易。解除制裁將傳遞錯誤訊息,助長軍事經濟體系的運行,阻礙制裁目標達成。
緬甸局勢當前依然嚴峻,軍方頻繁對平民目標進行空襲與炮擊。五月時,軍方甚至在標榜人道主義停火的期間轟炸了Sagaing地區一所學校,造成包括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多名平民死亡。七月,又有超過20名藏身於寺廟的流離失所者在空襲中罹難。這些血腥攻擊突顯軍政府對國內和平復甦的無視,造成愈發嚴重的人道危機。 國際人權組織敦促持續對緬甸軍方施以嚴厲制裁,尤其是針對涉入武器採購與供應鏈的個人與公司,以促使軍政府放棄鎮壓行動。美國目前仍重點制裁敏昂萊本人以及兩家國有銀行,企圖限制其外匯收入,因為美元和歐元對軍政府獲取國際金融體系的支持至關重要。
Turnell特別指出,縱使有中國與俄羅斯的背後支持,但這些國家交易依然需以美元或歐元結算,金融制裁是美方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 在經濟層面,緬甸近年來遭遇嚴峻挑戰,內戰導致數百萬民眾流離失所,經濟陷入困境。特朗普政府早前針對緬甸實施了多項進口關稅,提升至40%,旨在加大經濟壓力,迫使軍政府改變行為。敏昂萊隨後提出降低關稅的方案,反映出軍方願意在部分領域尋求緩和。 然而,美國國會民主黨議員Ami Bera表示,解除制裁的決定違背自由與民主價值觀,對局勢的負面影響需嚴肅看待。美國白宮則回應,制裁取消是基於既定的財政部政策程序,未涉及政治因素。
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美國內部在對緬甸政策上的矛盾與分歧。 在國際層面,緬甸問題牽動著地區安全格局。中國與俄羅斯作為軍政府的主要支持者,一直在國際社會施壓下維護其戰略利益。此次美國解除部分制裁,可能被視為向軍政府的一種示好信號,或是試圖在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中保持平衡。然而,這種策略伴隨著人權標準與制裁力度的降低,恐將削弱對軍政府施加實質壓力的效果。 總結來看,美國解除對緬甸軍方及其盟友部分制裁的決策,反映出政策執行中的複雜性與挑戰。
這一舉措可能會給軍政府帶來喘息機會,使其能繼續透過軍事經濟體系運作,延續對國內民眾的暴力鎮壓。未來國際社會需持續關注緬甸局勢,強化多邊合作,維護地區和平與人權,同時探索更加有效的制裁與外交手段,以促進緬甸走向民主與穩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