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行业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监管层面的诸多挑战。尤其在美国,众多加密企业因所谓的“声誉风险”被银行拒之门外,导致其经营环境异常艰难。此现象被业内人士称为“暗杀”加密企业的行为。2023年多个亲加密的银行相继倒闭,加剧了加密企业被剥夺银行服务的恶化局面。而近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宣布削减对“声誉风险”的关注,预示着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加密行业的银行危机与“声誉风险”监管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框架中,声誉风险指银行可能因与某些高风险客户或行业关联而遭受的负面公共舆论或信任危机,从而影响客户基础、收入甚至引发诉讼。尽管初衷是保护银行的整体利益,现实中的执行却被怀疑成为针对加密企业的一种间接打压手段。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加密科技企业和创新公司在试图建立或维持银行账户时,屡屡碰壁,无法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 这一现象在业内被称作“行动点2.0”,起因于多个银行倒闭后,监管层加剧了对高风险业务的审查力度。结果导致超过30家技术和加密公司被“剥夺”银行服务,严重阻碍了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美国各大银行纷纷出于对声誉风险的恐惧,回避与加密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
加密行业对此反应强烈,认为监管机构利用“声誉风险”成为不透明且缺乏依据的打击武器,实际上在阻碍创新并削弱市场活力。业内团体和国会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其中美国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更直言声誉风险政策“暗杀了美国的比特币和数字资产企业”,呼吁对政策予以纠正。 美联储于2025年6月宣布,正在主动审视并移除监管手册中涉及“声誉风险”的相关表述,转而采用更具体、更聚焦于金融风险的评估标准。此外,美联储亦将为银行监管人员提供新的指导和培训,确保统一区域内监管标准,提高透明度和一致性。该政策变化体现了监管层面在加密资产行业的态度转变,意图推动更为理性且公平的监管环境。 虽然美联储明确表态将削减对“声誉风险”的关注,但仍强调各银行必须维持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
这表明,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不会松懈,只是监管重点已从模糊、主观的“声誉风险”转移到更可衡量的财务风险上。这一策略有助于消除银行回避加密业务的理由,从而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界对此调整反应积极。美国银行家协会(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ob Nichols称,这一变化将使银行监管过程更加透明与一致。他强调银行应能基于合理的风险管理和市场机制做出决策,而非受制于监管官员个人或含糊的判断。 业内专家普遍认同,这一政策变化将极大改善加密企业在银行服务方面的困境。
对数字资产交易所、钱包服务商、DeFi项目和加密矿工等多个生态环节都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推动行业的正规化和合法化进程。加之美国其他监管机构对加密业务的监管态度逐渐宽松,如货币监理署(OCC)允许银行为客户进行加密交易,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允许银行免除事前审批参与加密相关活动,整体监管环境日渐改善。 不过,也有声音对这一政策调整持保留态度。他们担心完全取消对声誉风险的审查,可能会掩盖某些非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反洗钱、欺诈风险或非法活动风险,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此外,放宽监管可能让部分银行采取更高风险的业务策略,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监管机构在平衡创新与风险时仍需谨慎。
如何在赋能加密行业发展的同时,守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公众利益,是接下来监管政策的关键所在。 对于加密行业而言,当前的政策调整宏观看似利好,但仍需持续完善自律措施,加强合规管理,积极配合监管要求,树立行业正面形象。企业应注重提升透明度和风险管理能力,用合规和创新推动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综合来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减少对“声誉风险”的监管关注,是加密行业经历多年寒冬后的重要转折点。该举措有望缓解加密企业被“去银行化”的困境,为数字资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结合其他联邦监管机构同步解冻监管限制,显示出政府整体推动加密行业合理发展的坚定决心。
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必将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透明、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框架,将促进技术创新与金融安全双赢。监管机构、银行和加密企业需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健康、有序的数字资产生态,为数字经济开拓更广阔的蓝海市场。 用户、投资者乃至整个金融生态系统,都将从这一积极转变中获益。美国站在监管改革的前沿提供了宝贵的示范效应,期待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借鉴其经验,推动数字资产行业走向成熟与繁荣。如今,加密行业的未来不再仅仅是挑战,更是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