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糖价经历了显著的波动。2025年下半年,糖价再度承压,表现出明显的下跌趋势,尤其是纽约和伦敦市场的糖价创下了新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需求的疲软以及供应的充裕,二者共同推动糖价走低。纽约10月交割的世界糖#11期货价格在短时间内跌落至合约低位,而伦敦ICE白糖#5也跌至一个半星期以来的最低价。市场普遍看空糖价前景,反映出投资者和交易商对全球糖市的持谨慎态度。 首先,需求疲软是压制糖价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纽约交割的糖量仅达到45112公吨,为过去十一年同期最低水平,显示实际市场对糖的需求显著下降。这不仅反映了全球消费者对于糖的需求放缓,也与国际贸易流动放缓及加工企业期间调整库存有关。与此同时,糖的下游应用受到了健康意识提升和替代甜味剂兴起的影响,进一步制约了消费增长。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糖摄入的限制趋严,政策导向促使饮料和食品企业调整配方,减少糖分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对糖的需求。 另外,供应端的充足更是当前糖价持续下跌的关键驱动力。依据2025/26年度的预测,全球糖产量将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189.318百万公吨,同比增长4.7%。
这一纪录产量反映了主要产糖国的大幅增产,其中印度和巴西尤为突出。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糖生产国,2025/26年度产量预计攀升至3500万吨,较上年增长近19%。印度糖业能够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包括种植面积扩大、气候条件优越以及丰沛的季风降水。2015年4月15日,印度地球科学部发布的预测指出,今年的季风雨量将达到多年平均值的105%,这为甘蔗生长创造了极佳的自然条件。印度加之种植面积增加的积极因素,推动糖产量大幅提升,这一前景被业界视为压低全球糖价的明显信号。 同样,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糖生产国,预计2025/26年度产量将达到4470万吨,同比增长2.3%。
巴西的生产增长得益于种植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加之有利的气候环境,助推收获量不断增加。巴西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是全球糖出口的主力军,其产量增长直接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应压力。 除了印度和巴西,泰国等其他产糖国家也预计2025/26年糖产有所增加,预计增幅约为2%,达到1030万吨左右。泰国的产量上升进一步丰富了全球糖供给,增加了价格下行风险。总体来看,以印度、巴西和泰国为代表的主要产糖国纷纷增产,导致全球糖供应大幅充盈。 根据国际商品贸易商Czarnikow的最新预测,2025/26年度全球糖供应将出现750万吨的巨大盈余。
这是近八年来最大的一次全球糖供应过剩,意味着市场的供大于求将长时间存在,对价格形成沉重压力。供给过剩不仅抑制了价格上涨,也限制了糖价的反弹空间,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普遍持谨慎态度。 市场对未来糖价走势的判断较为一致,普遍预期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糖价将维持弱势。新产季开始后,随着进一步的高产量糖进入市场,供需矛盾可能继续加剧。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消费需求不振也将限制糖价回升。此消彼长,糖价保持疲软态势的概率较高。
长远来看,糖价的走势不仅受供需基本面影响,还会受到政策调控、气候变化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交织影响。例如,产糖国政府的补贴政策、关税调整及出口限额,也可能在不同时期对价格产生短期波动效应。此外,气候异常如干旱或洪涝等突发事件,将影响甘蔗种植及收割,进而对产量产生影响,可能成为价格波动的重要催化剂。 在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推动下,替代甜味剂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意味着传统糖类产品面临长期需求结构调整的压力。食品饮料企业积极开发低糖或无糖新品,试图迎合消费者趋向健康的口味偏好,这也进一步制约了糖类消费增长,促使全球糖市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总体而言,当前糖价下跌是一种市场对弱需求和充足供应做出的理性反应。在未来,产糖国的种植布局、气候条件、政策调控以及替代品的市场渗透率都将持续影响全球糖价走向。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保持警觉,密切关注全球产糖动态及消费趋势,合理评估价格风险,制定灵活的市场策略。在全球经济和气候环境高度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糖价的波动仍将是主线,掌握实时数据和行业信息将成为把握市场机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