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低糖或无糖的人工甜味饮料因其“无糖”标签,常被认为是比传统含糖饮料更健康的选择,尤其受到关注健康人士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青睐。然而,澳大利亚一项由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联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与维多利亚癌症理事会(Cancer Council Victoria)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研究发现,即便是每天仅饮用一罐人工甜味低糖饮料,也会使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高达38%,这一风险甚至高于每天饮用含糖饮料导致的23%的风险增长。此发现引发了全球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对人工甜味饮料潜在危害的再度重视。 这项历时近14年、涵盖超过3万6千名澳大利亚成年人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细致分析了参与者的饮食习惯、运动状况、教育水平和健康病史等多重因素。他们发现,不论是含糖饮料还是人工甜味饮料的每日摄入,都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令人惊讶的是,人工甜味饮料的风险关联没有因体重控制或肥胖因素的调整而显著减弱,表明这类饮料可能对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直接影响,而非单纯通过体重增加影响糖尿病风险。 专家团队指出,人工甜味剂虽然在减少热量摄入方面具备优势,但其复杂的代谢影响尚未被充分认识。此前广泛接受的“无糖即健康”观念正面临挑战。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甚至干扰胰岛和肝脏的代谢功能,这些作用机制正逐步成为科学探讨的热点。 该研究的领衔专家巴博拉·德库尔滕教授强调,人工甜味饮料往往被推荐作糖尿病高危个体的替代选择,但事实上这类饮料可能带来独立的健康风险。基于此次研究,公共健康政策应扩大监管范围,不仅仅针对含糖饮料征税和限制,还应关注人工甜味饮料的推广和消费。
尤其是在市场上,许多低糖饮料以健康替代品的面貌出现,误导消费者忽视潜在风险。 澳大利亚当前有超过130万人患有2型糖尿病,全球这一数字更超过5亿,糖尿病发病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含糖饮料的过度消费长期以来被视为糖尿病和肥胖的主要诱因,而此次研究结果提示,即使似乎是“健康”选择的人工甜味饮料,也不能被视为安全的替代品。这对广大消费者尤其是高危人群提出了新的健康警示。 此外,这项研究采用了“墨尔本协作队列研究”(Melbourne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的大数据资源,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广泛代表性。参与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0至69岁之间,覆盖了更年期前后及中老年群体,这也是糖尿病发病较高的年龄段,使得结果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中还综合评估了参与者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社会经济背景,尽可能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糖尿病的关注不断升温,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如征收含糖饮料税、开展健康饮食宣传等,以期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此次澳大利亚的研究结果为这些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未来的措施应覆盖所有非营养性甜味饮料,包括人工甜味饮料,以更全面地应对糖尿病负担。 对个人而言,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仍是预防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手段。专家建议,除了减少含糖饮料摄入外,也应谨慎对待人工甜味饮料的消费。多饮白开水、天然茶饮或无添加的健康饮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才是降低糖尿病风险的关键。
总结来看,虽然人工甜味饮料在减少热量摄入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其潜在代谢风险不容忽视。最新研究揭示,每天饮用一罐人工甜味低糖饮料竟与糖尿病风险增加超过三分之一密切相关,远超预期。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大众对于低糖饮料的既定认知,也为公共健康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关于人工甜味剂的代谢机制及其长期健康影响还需继续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消费者应保持警惕,理性选择饮料,避免因追求短期的“低糖”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健康风险。随着科学持续发展,人们期待看到更加全面和精准的饮食指导,为全球糖尿病防治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