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编程作为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这一变革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人,尤其是在技术领域内,正逐渐疏远甚至轻视物质世界的现实。这种对于物质性的蔑视,不仅影响着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决策与价值观。要想真正理解当下技术发展的瓶颈和走向,必须审视编程在物质世界中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物质现实在技术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所有技术产物最终都要作用于现实世界,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解决实际问题。
编程虽然可以创造虚拟环境和数字产品,但这些产品的价值和效用却根植于物质世界的需求。以薪资管理软件为例,它让企业能够确保员工及时拿到工资,进而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又如有限元分析软件帮助工程师设计桥梁与建筑,防止结构性灾难的发生,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安全与福祉。即使是以娱乐为主的视频游戏,也为人们提供放松与社交的平台,缓解了现实压力。所有这些都说明,编程绝非脱离物质的空中楼阁,而是紧密连接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种蔑视物质的文化倾向。
许多行业,特别是技术行业,开始推崇一种“氛围代码”(vibe coding)的理念,即编写代码只为展示一个产品的存在本身,而忽视其是否真正符合使用场景或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心态来源于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代码能“凭空”创造价值,无需与现实世界的限制和需求相结合。结果,许多软件产品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却难以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以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和区块链技术为例,尽管宣称具有颠覆性和创新价值,但其实际功效经常被夸大,且在很多情况下沦为诈骗和投机的工具。 这种对物质现实的忽视,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思潮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弗里德曼主义理念,强调企业管理者的唯一责任是最大化股东价值,而股东价值本质上是一个抽象、非物质化的指标。
这种理念导致企业将注意力从实际产品和服务转移到金融数字的提升,激励管理者忽视实体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和企业越来越追求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而非承担真正的实质性劳动和创新。耐克等品牌被追捧,不因其制造优质产品,而因其成功的品牌塑造与营销策略。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物质现实的轻视,将物质层面视为低层次的人才所为,而高层人士则专注于符号和形象的构建。 宗教和文化也在这场蔑视物质的风潮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新教和加尔文主义的工作伦理,将物质财富视为神的恩宠的象征,暗示财富的得失具有超自然的意义,而非单纯的因果关系。
这种信仰淡化了对物质因果的关注,使得许多人将财富和地位的变化归因于神谕而非现实努力和规则,削弱了人们对实际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与尊重。在这种精神框架下,关注物质世界被视为怀疑神圣安排的表现,因而令人怀疑或排斥。 此外,现代社会的识字水平下降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物质现实的理解与重视。书面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固定载体,具有明确、持久和可检验的特性,利于深度思考和分析。而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频和语音获取信息时,信息变得碎片化、易变和难以深入核查。这种趋势使得公众更容易沉迷于情绪化和表面化的氛围,难以形成对现实世界的准确把握,也更容易被误导和操控。
技术行业内部也深受这种物质现实蔑视的影响。由于编程作为一种相对抽象的创造性活动,其媒介相对灵活与虚拟,使得从业者容易产生“技术即魔法”的错觉,认为仅凭代码就能随意创造价值,无需考虑物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心态催生了一批技术从业者,他们对涉及实际应用的困难和限制缺乏兴趣,甚至表现出抵触情绪。他们更愿意沉浸在写代码的纯粹感受中,而忽略了软件最终必须服务于现实需求的事实。结果,重要的基础设施如云计算、系统维护和运维工作常被忽视或边缘化,沉浸于“看起来光鲜”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对于真实应用的影响缺乏充分关注。 同时,当前投资环境与创业文化也强化了这一现象。
大量资金涌向那些表面创新、形象良好、能够快速吸引关注的软件项目,而非那些需要深入理解物质世界、细致打磨解决方案的项目。风险投资倾向于下注于方便展示、易于传播且富有噱头的“应用”,而非脚踏实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程。这种投资方向造成了技术产品大量同质化、功能浮夸却缺乏实用性,难以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有效对接,最终导致技术浪费和发展偏离人类真正需求。 技术及其他行业中领导层对物质现实的蔑视,亦反映出一种管理文化的危机。这种文化强调管理者的“管理即能力”,一方面弱化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导致许多领导者缺乏对实际工作和行业现状的深入理解。这种“空中楼阁式”的管理模式,助长了脱离实际、凭空捏造的决策和指令,进一步加剧了对物质世界的忽视。
管理者们往往更多关注个人形象、职位地位和表面业绩,而忽略真正的产出和效果。最终,这种文化使企业和社会整体的抵抗力降低,在现实挑战面前频频失灵。 这场蔑视物质现实的现象不仅限于技术和商业领域,已经渗透进政治与社会结构深处。例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政策和决策过程,常以情绪化和表象氛围为依据,忽视事实和后果。这种“氛围政治”导致了重大的社会经济破坏和国际紧张局势,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类似地,某些极端政治力量利用对现实的否定和对“氛围”的追求,试图抹杀真正存在的少数群体和社会问题,进一步蔑视事实和人性。
这些极端现象揭示出,当社会领导人和公众广泛放弃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时,悲剧和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面对这一切,反思和变革尤为紧迫。我们必须重新确立对物质现实的尊重,承认其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在技术开发中,工程师和管理者应真正融入用户需求和现实环境,确保技术产品既具创新性,也有实用价值和可持续性。在企业和政治领域,重新注重事实和结果的评价标准,减少对虚荣和表面现象的迷恋,将判断和决策建立在对物质世界的深入认识之上。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氛围政治”和“虚假创新”的陷阱,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
此外,教育与信息传播体系也需要改进。提升大众的识字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对事实核验和数据分析的重视,减少碎片化与情绪化信息的冲击,有助于形成更加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社会氛围。媒体和内容创作者们应当承担起传播真实、准确信息的责任,鼓励公众关注物质事实和科学依据,而非被情绪和表象所左右。 从道德层面看,蔑视物质现实应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缺失。拒绝观察和理解现实,实际上是一种对他人福祉漠不关心的表现,这种冷漠与逃避心理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伤害最为深重的。无论出于何种理由,置身于幻想中的个体和群体,都会无法真正解决社会和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与痛苦。
因此,倡导正直、敬畏现实的态度,应成为新时期的社会道德共识。 总结来看,编程在物质世界中的角色既深刻又复杂。它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工具,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如何对待现实、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对物质现实的敬重和理解,是实现技术真正造福人类的基石。拒绝幻想,拥抱现实,正视限制,踏实创新,才能推动科技与社会同步健康发展,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唯有与物质世界和解,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持久且意义深远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