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科研、教育及出版等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尤其是在学术界,AI工具的助力不仅加速了文稿的撰写与审核流程,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近期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表明,在全球多个高校提交的计算机科学领域预印本论文中,存在针对人工智能的隐秘指令,诱导AI评审系统只给出积极评论,避免指出任何负面意见,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担忧。多家媒体和监管机构发现,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KAIST、中国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十四家机构的论文中,藏有这类隐藏在白色字体或极小字号的提示语。这些文字特别设计为肉眼难以察觉,但一旦通过AI工具扫描便能被识别,指示其输出仅积极评价,强调论文的贡献力度、方法学严谨性及创新性,试图规避学术审稿中的负面反馈。学术同行评议作为发表论文的核心环节,旨在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原创性。
然而,学者们正面临着来稿数量激增、合格评审专家不足等挑战,使得部分评审者借助AI辅助审稿成为潜在趋势。另一方面,AI评审的使用却尚缺乏统一规范和行业共识,其可能带来的错误判断、不完整分析甚至偏见风险无法忽视。此次隐藏积极评价提示的事件,无疑揭露了学术评价过程中的复杂矛盾与潜在风险,也凸显了当前AI技术在学术领域规范运用的急迫需求。对此,涉事机构纷纷表示惊讶并承诺排查,以维护学术诚信。韩国KAIST的副教授公开谴责此举不当,表示论文已决定撤回,并将据此制定严格的AI使用指南。另一方面,一位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则将此现象视为对“懒惰评审”滥用AI的反制,主张通过隐藏提示确保AI为论文撰写方提供正面反馈,间接监督评审品质。
尽管各方观点纷纭,但无可否认的是,缺乏明确规则使得学术界在AI应用路径上陷入迷茫。几大国际出版集团对此类应用的政策呈现分歧,如英德合资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允许在一定环节使用AI,而荷兰的爱思唯尔则全面禁止,担心其带来的不准确信息和偏见累积。除了学术论文领域,隐藏的AI提示技术亦可被滥用在其他场景,例如制造误导性的内容摘要或搜索结果,干扰用户获取真实有效信息。来自日本AI企业的专家提醒,技术快速进步必须伴随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的完善,确保AI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全面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但公众和监管部门对于其风险和管理尚显薄弱。未来,业界应推动跨国界、多方参与的治理框架,既促进AI创新,又保障其应用合规与社会福祉。
此次论文事件为世界学术界敲响警钟,呼吁构筑更为严密的审稿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公正且负责任的AI评审环境,从根本上捍卫学术研究的纯洁与公信力。总结来看,随着AI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辅助力量,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防止不正当使用成为维护学术诚信的关键课题。各高校、研究机构、出版单位以及技术服务商应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教育引导和技术监管,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科研生态。这不仅关乎学术成果的客观准确,更是科技伦理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未来,学界应积极探索AI与人类评审员相结合的新模式,借助技术优势优化评审流程,同时严格防控潜在风险,为科学创新注入持久动力。通过高效且可信的评价体系,科研发展将迈向更加透明、公正和持续繁荣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