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近日开启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军事创新计划,正式投入使用四艘无人驾驶机器人帆船“Voyager”,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海上监视试验。这些长约10米的无人船看似普通,但它们不仅无须船员操控,更携带了多种先进传感设备,闻名于世的美国Saildrone公司负责制造,旨在提升丹麦及北约在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海洋防御及监控能力。这些无人帆船的部署,象征着智能海洋作战向前迈进了坚实一步。 近两年来,受俄乌战争持续引发的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影响,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军事态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频繁出现的海底基础设施损坏事件,如2022年引起全球关注的Nord Stream天然气管线爆炸,和自2023年底以来多达11条海底光缆破损事件,让沿海国家对于海洋监控的需求日益增长。丹麦作为北约核心成员,积极创新防务技术,利用无人帆船提升其海上监测覆盖率与数据采集效率,有效应对俄方所谓“影子舰队”的隐蔽威胁。
这些“Voyager”帆船依靠风能与太阳能驱动,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可连续数月自动航行。其配备的传感系统涵盖雷达、红外和光学摄像头、声呐以及声学监测设备,能够提供水面及水下的多维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分析呈现,精准呈现周边环境的动态,包括检测非法捕鱼、武器和毒品走私等活动,为防务决策提供强力支持。该系统具备监测约30至50公里范围内海域的能力,极大地扩展了传统海军舰艇监视的视野和时效性。 Saildrone公司创始人及执行长理查德·詹金斯曾将这些无人帆船比作装备有传感器的"卡车",它们拥有“眼睛”和“耳朵”,让军事指挥官能够清楚了解水面之上和海底之下的情况。而这些“眼睛”和“耳朵”,在过去由于成本昂贵和技术限制,难以实现全天候覆盖。
传统军舰无法对每艘可疑船只进行持续跟踪,尤其是面对平常难以察觉的民用船只时更是如此。现在,通过高速部署能够全天候漂浮海上的无人艇,丹麦和北约可突破监控死角,将海上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 丹麦国防部表示,该技术测试的重点在于加强对波罗的海重要水下基础设施的保护,尤其是跨国的光缆和电力线路。这些基础设施是现代数字和能源体系的命脉,任何破坏都可能带来极大影响。试验的首批无人帆船于2025年6月16日从科义港(Koge Marina)启航,航向丹麦及北约负责巡逻的关键水域。此外,已有两艘无人帆船于6月6日加入北约联合行动,展现出多方协同作战的趋势。
作为北约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丹麦试点的无人自主海上监视平台,将与人类操作的舰艇、航天卫星和海底传感器结合,构建覆盖全面的分层海洋安全网。丹麦国防学院的彼得·维戈·雅各布森指出,部署无人平台能够极大降低军事监视的成本,避免用小型军舰全天候尾随每艘可能的威胁船只的高昂开销。未来,类似“Voyager”的无人舰队或将在全球多条敏感海域投入应用,形成智能化、节约化、精细化的海洋监控体系。 此次无人机器人帆船的试验也恰逢地缘政治风暴加剧之际。过去几年,美国与丹麦之间围绕格陵兰岛的紧张互动,引发传媒广泛关注。虽然该项目本身与政治无关,但其所处的海洋战略环境异常复杂。
与此同时,西方官方普遍指责俄罗斯和其“影子舰队”在海洋中发动混合战手段,破坏关键海底设施,借助无人智能艇等平台增强态势感知,则是应对这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关键路径。 除了军用任务,这些无人帆船同样具有环境监测、气象观测和海洋科研的应用潜力。风能和太阳能驱动确保了其绿色环保特性,同时较长的续航时间使其能长时间驻守在极具挑战性的远洋海域,收集海水温度、盐度、声波传播等重要指标数据。 丹麦的这一无人舰队试验项目,背后体现的是全球军事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潮流。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监控数据的解读效率,也增强了无人水面系统自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南海、地中海乃至北极等战略要地,对于此类高技术无人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丹麦经验无疑为全球军事及海洋监控提供了宝贵的示范。
总体而言,丹麦试验的无人驾驶机器人帆船舰队代表了未来海洋监视的革新方向。这些自主航行的“眼睛与耳朵”对于实现海洋领域的全天候监控,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增强国家和盟友间合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领域拓展,预计未来全球将掀起一股无人测海与智能防御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