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在美国推行关税政策的背景下,跨国汽车制造商纷纷调整战略以应对新的挑战。作为欧洲最大的工业集团,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Group)近期宣布将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旨在规避由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初实行的25%汽车进口关税,从而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次战略调整不仅反映出大众对美中贸易摩擦及全球汽车行业动态的敏锐应变,也展示了其对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布局的决心和远见。 大众集团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包括大众(Volkswagen)、保时捷(Porsche)、斯柯达(Škoda)和Cupra等。尽管其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的产销量巨大,但美国市场仍是其极为关键的阵地。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开始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25%的关税,这一政策若持续实施,将给依赖德国制造出口的品牌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专注于高端市场的保时捷。
保时捷在美国销售的车型绝大多数均来自德国,关税使其价格优势大幅削弱,潜在流失大量消费者。 为此,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亲自飞赴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展开直接对话,探讨如何通过投资和合作来应对关税威胁。在接受德国主流媒体《南德意志报》采访时,布鲁姆表示,双方的沟通“公平且建设性”,但出于商业保密原则,细节未能公开披露。这种高层间的直接沟通渠道突破常规,为大众集团争取到了战略灵活性和话语权。 大众计划加大对美国的制造与研发投入,特别是与当地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技术与产业链联动。Rivian作为美国新兴电动汽车品牌,凭借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平台和市场潜力,成为大众进入美国电动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大众的“巨额投资”涵盖建厂、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甚至本土化品牌推广,力求摆脱单纯依赖欧洲制造的局限,增加美国产能,提高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并藉此参与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 除应对单边关税之外,大众汽车在全球市场面对的挑战同样严峻。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令全球市场格局迅速转变,销量增长速度远超欧洲,且价格更为亲民。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销量已增长三倍之多。欧盟2024年虽对中国车征收了10%的进口关税以遏制竞争,但仍不足以消减中国品牌带来的市场压力。面对中国制造商攻势,大众迟迟未能推出具备竞争力的入门级电动车,造成部分潜在用户流失。
布鲁姆直言,大众集团过去太过依赖既有优势,缺乏及时应对全球行业剧变的警觉和行动力,称这是德国汽车工业共同的严重问题。此次策略调整,尤其是加速推出约25000欧元的VW、Cupra和Skoda电动车,以及计划中更为亲民的“ID.EVERY1”车型,展现出大众全面转型的决心。为了适应未来车市,新技术、新模式的布局已势在必行,而这也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面对产能优化与人员调整。大众计划至2030年裁员35000人,尽管痛苦,但被视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欧美贸易层面,欧盟自身也正与美国保持密切对话,寻求调解贸易紧张局势。欧洲贸易专员马罗斯·舍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预计将在重要国际经济组织会议期间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会晤,讨论未来关税政策方向及双边贸易关系。
业界普遍预期,未来关税基准可能会降至约10%,但难以完全取消。这意味着跨国汽车集团必须在适应市场的同时,优化本土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大众集团的积极迈进反映了其长远战略视野。电动汽车时代的竞争不仅关乎技术创新,也涵盖市场布局、供应链优化和政策合作。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之一,大众的“重金押注”无疑旨在巩固其在未来汽车浪潮中的领先地位。同时,此举也将促进美国汽车产业生态的多样化与升级,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众与Rivian的合作,将对美国本土创新力量产生积极激励效果,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且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总结来看,大众汽车在美国实行“巨额投资”战略,既是对外部贸易环境变化的主动应对,也是其电动汽车全球扩张布局的重要版图。通过加强与美国政府直接沟通,优化生产链条,积极引进创新技术和推出大众化电动车型,大众正致力于持续巩固其在国际汽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尽管面临关税压力、产业转型的阵痛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大众的这一战略调整彰显了企业在逆境中寻求突破、适应全球新趋势的魄力和智慧。未来,随着电动车市场持续发展及政策环境逐步明朗,大众在美布局的收效将成为其实现长远增长、推动绿色出行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