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于2025年6月公布了多年来首次全面的财政审查计划,提出对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预算进行统一10%的削减,部分依靠人工智能(AI)和数字化技术实现行政效率的提升。此次预算裁减和数字转型的结合,在政治和经济层面引起了广泛讨论。知名经济学家和独立研究机构纷纷表达了对该方案可行性以及量化依据的质疑,认为各部门的起点不同,面临的项目和挑战各异,单一的削减比例难以合理反映实际情况。 此次财政审查的“零基点预算审视”原则强调必须透过数字优先策略对数字、数据与技术(简称DDaT)的投入进行重新评估。部门负责人被要求以数字为核心重新设计预算,利用AI工具优化流程、减少重复劳动,从而实现10%的成本节约。然而,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 Helen Miller 指出,从理论上来说,不同部门彼此间差异巨大,不可能均匀地实现大约10%的行政支出削减,她对这一统一数字的合理性表示了怀疑。
她在英国议会财政委员会的公开质询上表示,“真有可能所有部门都做出精确的10%削减吗?我对此感到非常意外。” 财政审查文件中详细列举了参与削减的多个核心部门,涵盖卫生与社会关怀部、教育部、内政部、司法部、国防部、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数字文化传媒体育部、科学创新技术部、工作和养老金部及财政部等。这些部门各自制定了依托AI技术实现节约的具体方案。例如,卫生部意图通过数字化升级优化临床及行政时间,避免因技术落后带来的延误。司法部计划在各机构内推广AI技术,以简化重复性行政任务,提升决策质量和服务水平。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则预计通过AI加速日常工作及减少员工工作量,预计能够节省约50万个小时的劳动力时间。
科学创新技术部雄心勃勃,定位自身为数字政府典范,力求探索并落实多项AI应用以释放员工潜能,减轻繁杂的行政负担。这些承诺显现出政府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彻底转型公共部门的决心。然而,独立智库“政府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Gemma Tetlow也持谨慎态度,认为这种跨部门“一刀切”的削减目标显得不太合理,需要后续持续监督和质询以检验成果的真实性。 除了行政预算的削减外,政府还提出每年至少实现1%的技术效率提升目标,以响应价值金钱办公室的建议,推动公共部门持续改善。财政部将根据不同时段公布定制化的部门效率目标及实施计划,意图嵌入一种以数据为支撑的绩效文化。但衡量AI及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仍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在多部门复杂结构中,相关指标的设置与数据的准确采集成为难点。
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初期投入与咨询费用也成为焦点。历届政府对公共部门外包咨询支出均保持警惕,认为其存在资源浪费风险。此次财政审查承诺通过减少非必要咨询支出,在2024-25财政年度节约5.5亿英镑,到2028-29年将年节约额提升至逾7亿英镑,较历史趋势削减近一半。这部分节约虽然切实,但能否真正转化为整体效率提升仍需观察。 经济学家们的质疑并非否认AI带来的潜在效益,而是强调了政府在制定宏观削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部门的差异性和变革的复杂性。AI技术的导入初期往往伴随调整和磨合期,效果显现需要一定时间,更不能简单粗暴地用统一比例强行削减预算。
对新技术和数字化的忽视细节考量,不仅有可能影响服务质量,也会打击公共部门员工的士气和创新积极性。 英国此次财政审查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对AI工具和数字平台的投入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劳动力节约和成本节约,避免出现“数字花瓶”般的形象工程。立法委员及财政审查监督机构将持续关注数字转型的绩效指标制定和实施进度,对部门效率提升进行定期审查,尤其关注技术整合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数据安全以及人员培训问题。 同时,也有业内专家指出,英国政府此次财务策略反映出公共部门正在经历数字化深度变革的阵痛。过去几年公共部门一直面临预算压力、人才短缺和技术债务等问题,AI和电子政府项目的推进旨在为公共服务注入新动能。而要实现长期稳定的预算削减目标,必须配合清晰的路线图、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充分的人员赋能。
此外,英国政府承诺未来几年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希望借助诱人的公共数字化发展蓝图,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和创新企业参与公共部门建设。这不仅包含AI应用,还涉及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系统以及网络安全。对外界而言,财政审查结果将是对英国公共服务未来发展的一次重要风向标,既考验政府数字能力的实际水平,也考验政策制定者对复杂公共管理问题的适应能力和战略眼光。 总结来说,英国财政审查中的AI驱动的统一10%行政预算削减方案在理论上彰显了政府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提高公共部门效率的雄心,但在可执行性与合理性上引发了学术界的质疑。未来政府如何在削减开支的压力下保障关键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创新潜能,依然是考验其治理能力的关键课题。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揭晓的数字转型成效将成为检验这一财政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
。